第三節 財富食物鏈(1 / 1)

在佛教進入中國以前,中國沒有“慈善”這個明確的概念。古代中國的人生理念中,光宗耀祖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在哪個地方,即便離開自己的家鄉而後發財了,他最終的目的就是回到家鄉,修造宗祠,擴建自己的房舍,救濟左鄰右舍,或者在難民來的時候開倉放穀等等,用這些方式來表示:自己是個善良人,能夠為自己的祖先帶來榮耀。這其中沒有佛教那種慈悲付出的思想。直到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慢慢有了為了普羅大眾要有慈悲胸懷的理念,才有了做慈善的人。

中國經曆了各種動亂變遷,造成大家對財富分配不均衡的仇恨感,也導致了很多因為財富而起的革命。大家開始就財富的分配反省。一些人沒有顧慮,沒有所謂鐵飯碗、金飯碗之說,他們生活不穩定又沒有什麼文化知識,卻靠著大膽和韌勁,“下海”積累了財富。這些財富創造者看起來像草莽英雄。後來又有一些人靠知識和智慧也投入到了這個行列。所以我們發現,財富的擁有者們素質和人品參差不齊。

用“草莽英雄法”打拚江山,成功也容易,但因為沒有足夠的文化、法律等各種知識,當他擁有這些財富,就很容易得意忘形,花天酒地,極度揮霍,會以為金錢至上、金錢萬能,就會去做一些對國家對社會有害的事,最後很多人變成了階下囚。富豪變成階下囚這種現象在中國最常見,富豪榜上滾動洗牌洗得最快的也是在中國。

財富人人都需要,但不能盲目索求,要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才不至於有“唯財富馬首是瞻”的想法而為難自己。追求財富的過程就像一個食物鏈的循環,有它自身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