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龍”心切,然而卻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生活自主能力的培養,父母什麼家務也不讓孩子做,甚至上了中學的孩子吃飯、穿衣還由父母包辦。結果是很多孩子因此對家長、家庭、環境產生了過度依賴,有些中學生連基本的生活處理能力也沒有,成為父母所謂的“小皇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父母的包辦所致。
很多父母事事為孩子包辦,隔斷了孩子同周圍環境的接觸,其結果是,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家長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結果是孩子缺乏獨立性的嚐試機會,變得事事處處都要依賴家長去獲得每一項新的經驗。家長的一係列替代活動,使孩子逐漸喪失了自我。有的家長每天都要詳細地盤問班上發生的一切,然後給孩子種種“指導”,甚至孩子在班內要同哪個同學玩,不同哪個同學玩,都由家長決定。長此以往,孩子會喪失自理能力,更不要說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意誌與能力了。顯而易見,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事事包辦隻能讓孩子得到暫時的安逸。父母不可能把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好、把握住,如果拚命去做這個嚐試,將會使自己煩惱無限。雖說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周到是家長的責任之一,但不能無限度地去做。父母不能讓孩子永遠站在自己後邊,而應教會他如何生活,使他有機會去體驗生活,認識自己的能力。
父母有責任教會孩子以正確的生存方式、方法和態度來對待生活。父母應經常讓孩子麵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然後問他們:“該怎麼做?”這個簡單的問題可以指導一個孩子去分析麵前的事情。孩子們都很愛動腦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更好地思考該怎樣做的問題。父母應利用這一特點,訓練孩子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而不是事事去包辦。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這是鄭板橋臨終前留給兒子的遺言,也是我們應該謹記的名言。如果現在家中正有一位“小皇帝”,或者父母正在像侍奉公主一樣地照顧著自己的女兒,請父母明白,你正在害你的孩子,你正在剝奪他學習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權利。這不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嚐試、探索、實踐、失敗、成功,是孩子成長的必然曆程。包辦一切,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犯錯誤、思考、體驗、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就阻礙了孩子正常的成長。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打擊和挫折,離開父母就不知所措。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並且是影響一生的傷害。
父母從幼兒園開始管孩子,小學管,中學管,直到大學管,但父母最終不能管孩子一輩子啊!50年前,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針對家長對孩子照料過度的現象說過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