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二十幾歲,要懂得如何駕馭自己(1 /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二十幾歲的男人要懂得駕馭好自己,摒棄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才能提高自己,走向成功。

別讓狹隘禁錮你的心靈

有的人遇到一點點委屈或因為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有的學生聽到老師或家長一兩句批評的話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人把學習、生活中遇到一點小小的失誤當成是莫大的失敗、挫折,長時間寢食不安;有的人,人際交往麵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兒義氣”,隻同與自己水平相當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有關專家曾針對這一現象,對不同性格的人的生理狀況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了有趣的發現:性格開朗的人,其基礎代謝率較高,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較快,內分泌係統平衡協調,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脈搏等相對穩定;而心胸狹隘、抑鬱的人,其各項生命指標正好相反。

這些不同的生理狀況實質上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性格開朗的人喜愛運動,心胸開闊,樂觀向上,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形成良性循環,有利於他們內分泌係統的平衡穩定和組織器官新陳代謝的旺盛,從而使機體充滿活力。心胸狹隘、心情抑鬱的人,好靜不好動,飲食少而無規律,經常失眠,神經衰弱,愛發脾氣、生悶氣等。如果上述性格與生活習慣交互作用,隻會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導致身體內分泌紊亂,組織器官因養分不足而過早衰老。

可見,不同性格的人,其生活習慣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他們的健康。

狹隘的產生同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很大關係。父母狹隘的心胸、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子女狹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溺愛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驕傲、利己主義等習性,受點兒委屈便耿耿於懷,對“異己分子”不肯容納與接受。還有一些年輕人,閱曆淺、經驗少,遇到問題後,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麵對困難,往往感到無能為力,因而容易緊張、焦慮。狹隘的人,不僅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而且知識麵也往往非常狹窄。因此,開闊的視野很重要。如老師(家長)多讓學生(子女)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參觀一些名人紀念館,聽英雄人物事跡報告會等,這能使學生(子女)在親身經曆中感悟很多人生道理,豐富文化生活,拓寬興趣範圍,使他們時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消除心理壓力。

狹隘的人,其心胸、氣量、見識等都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不寬廣、不宏大。多與人接觸,能使自己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社會經驗,從中明白許多對與錯的道理。善於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的人,一定是一個狹隘的人。

怎樣才能克服氣量小的毛病呢?

1.拓寬心胸

著名的教育家陶鑄曾經寫過兩句詩:“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要想改掉自己心胸狹隘的毛病,就要加強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破私立公,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經常想到國家、集體和他人,經常想到自己的目標和事業,這樣就能開闊自己的心胸,不會計較閑言碎語,也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情了。

2.充實知識

一個人的氣量與他的知識修養有密切的關係。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丟得開,就會“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當然,滿腹經綸、氣量狹隘的人也有的是,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有害於修養,而隻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經常讀一些心理學方麵的書籍,對於開闊自己的胸懷有很大的好處。

3.縮小“自我”

你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要期望過高,要來點兒“阿Q精神”,降低你的期望。如果你堅持抱著一成不變的想法,不願降低你的期望,來平衡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那麼你就會常常被“現實”激怒,讓事情變得更糟。根據墨菲定律,“隻要事情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這正好抓住了降低期望、明智看待事情的想法,它也說明了該如何調整期望,才不會留下滿屋子的失望和挫折感。

降低你的期望,不但可以減少你的生氣次數和生氣的強烈程度,還可以減少你生氣的時間。隨時調整你的期望,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你才會在過度“自我”的烏雲之中看到陽光。這樣做也就使你的心胸開闊了許多。因此,正確地善待自我有利於我們走出狹隘。

4.自然陶冶法

學習工作之餘,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綠樹成蔭的大道上散步,在風景秀麗的公園裏遊玩,往往使人們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有利於人們忘卻煩惱,消除疲勞。

自然風光對人的心理調適有積極的作用,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唐詩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聞鍾磬音。”大自然確實能使人緩解心理的緊張感,陶冶人的情操。

成功箴言

狹隘的人,其心胸、氣量、見識等都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不寬廣、不宏大。多與人接觸,能使自己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社會經驗,從中明白許多道理。

懶惰是成功的攔路虎

有人說,人是好逸惡勞的動物。在一定程度上,這種看法是對的。人總是希望減少體力付出,並生活得盡量舒服、安逸。但如果一味地貪圖安逸,就會使人產生惰性。惰性在生活中表現為不求上進、意誌消沉、安於現狀、心態消極,在工作中則表現為無所追求、不學無術、糊塗混日。惰性會給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良影響。

惰性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使人的機體素質下降。由於較少活動,身體得不到鍛煉,會使人免疫能力下降,患病幾率增大。此外,由於體力消耗較少,身體會逐漸發胖,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幾率也會增加。

對心理健康來說,惰性依然有害。惰性使人懶於思考,不願用腦,使大腦思維活動的主動性、靈活性下降,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智力下降。而且,懶惰的人常缺乏精神支柱,不明白人生的真諦,不能實現自我價值,難以獲得學業、事業上的成功。

從社會適應的角度來說,惰性使人不願付出,隻想得到,平日遊手好閑,常受到親朋好友的指責,且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因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懶惰的人還常因不願擔負社會責任而受到紀律處罰或輿論批評,存在許多社會適應問題。

誰都會有惰性,適當進行心理調節,克服自己的惰性,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令人滿意。

有目標,有追求是克服惰性最有效的方法。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沒有目標的人缺乏追求,終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有目標就有所追求,也就對生活充滿希望;有希望,人生活得才能更加充實。每個人都應該在事業上、生活上樹立自己的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辛勤勞作。每當有惰性出現時,想想目標的美好就會讓人精神振作,加倍努力。

惰性較強的人應主動尋找生活壓力。沒有壓力是好逸惡勞的人的通病,應比較客觀地將自己與周圍人作比較,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想想為什麼別人就有所作為,自己卻一事無成?為什麼別人就受尊敬,自己卻被小瞧?感到自己不如人,才會有迎頭趕上的願望,才能克服惰性,投身工作。

好逸惡勞的人還應該引入“監督機製”,使自己置身於他人的督促之下。既然自己自律性差,不妨讓家人、朋友、同事“監督”自己,在他人的幫助下克服惰性。

為了自己的健康快樂,也為了家庭的美好與幸福,每個人都必須有健康的心態、清醒的頭腦和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來抵禦禍害現代人健康的元凶——懶惰。

成功箴言

每個人都應該在事業上、生活上樹立自己的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辛勤勞作。每當有惰性出現時,想想目標的美好就會讓人精神振作,加倍努力。

悲觀的男人要懂得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