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在香港的片場開工之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白金龍》。
電影《白金龍》改編自粵劇。粵劇《白金龍》是粵劇名家薛覺先的舞台名劇。
薛覺先是廣東順德人,能扮男角、女角,工須生、小生、醜生,被時人譽為“萬能老倌”、“粵劇泰鬥”。1932年,薛覺先在上海創辦了南方影片公司,想依靠電影這種形式使粵劇為大眾所熟悉和喜愛。
當時小電影製片公司拍片,都要向大公司租借場地和設備,或者與大公司聯合攝製。在上海的時候,薛覺先曾與邵醉翁就合作事宜接洽過,邵醉翁開出的條件較為苛刻,事情也就此擱置下來。
後來邵醉翁遷到香港,薛覺先有意接手“天一”留在上海的廠房設備,故而寫信給邵醉翁,答應了他先前開出的條件,準備先與之合作,熟識了再談其他。他要合作拍攝的影片,便是《白金龍》。
邵醉翁接信,把香港的工作交代給手下職員,自己立即趕往上海。同時給在新加坡的六弟寫信,讓他帶著有聲設備,來上海協助大哥拍片。
邵逸夫接信更不怠慢,馬上奔到上海。他非常高興這批設備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而自己也終於可以拍片了。
於是,這部由邵醉翁導演、邵逸夫攝影、薛覺先編劇並主演的《白金龍》的問世便指日可待了。
《白金龍》講述某國貴族因被下屬盜去國餉,父女外出籌款,遇到了白金龍的故事。白金龍是百萬富翁,風流倜儻的少年郎君,幾經周折,白金龍與該女子終成眷屬。戲中的白金龍能文能武,智勇雙全,時而紆尊降貴地假扮侍者、下人、乞丐,時而反串番女歌伶。單槍匹馬深入敵穴,談笑間已然治敵,無所不能一如孫悟空。片子險象環生,諧趣百出。裏麵還有許多舞蹈表演,交誼舞、集體舞、單人舞等,優雅美麗。音樂唱腔方麵則使用了新腔、新調,令人耳目一新。
在這部電影裏,因為演員班底組自薛覺先粵劇班,本來就是清一色廣東人,自然而然地使用粵語對白及對唱。而邵醉翁使用粵語作為第一部“自己的有聲電影”,是因為他避開上海之後,把香港,以及與香港鄰近的廣東人,包括生活在南洋的廣東人,定為未來的目標觀眾。出於這種商業目的,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方言片。
《白金龍》的意義,在於它獨占了幾個“第一”。
它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獨立拍攝的有聲電影,也是中國第一部粵語片。它標誌著中國電影史上默片時代的結束,開創了國產有聲電影的新紀元。《白金龍》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當然,《白金龍》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局限性和商業化色彩,但它對革新粵劇所作的大膽嚐試,非常難能可貴。此外,這出戲是應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之請,配合“白金龍”香煙而起的劇名,一時國產香煙因此而銷路大增,英美等地的洋煙受到很大打擊,被傳為愛國佳話。所以《白金龍》可稱是第一部電影營銷的影片。
因為邵氏兄弟正打算移師香港,故《白金龍》的首映式,就放在了香港,以此來試探觀眾對粵語片的反應。
播出之後的效果,可謂石破天驚。在香港連續公映數月,久盛不衰。僅在廣州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
邵氏兄弟還通過自己在南洋的發行網絡,把此片發行到廣東人密集的東南亞華人社區。當時有聲片在東南亞尚屬新鮮,對影片中的人物能開口說話,大感驚奇。據說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音箱砸開了,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裏麵。搞得以後每次放映,都要派專人保護音響設備。
出乎邵氏兄弟意料的是,《白金龍》在廣東以北的省份,票房收入亦頗為不俗,為“天一港廠”創下了突破百萬的利潤。《白金龍》成為20世紀30年代最賣座最叫好的粵語片。而且在日後的年代裏,《白金龍》多次以不同方式改編再上銀幕,南洋公司出品有《續白金龍》,大中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出品有《新白金龍》,芳華影片公司出品有《女白金龍》等,可見其影響之大。
《白金龍》的成功,掀起了拍攝粵語電影的高潮。從1933年到1941年間,粵語電影在香港飛速發展,許多粵劇紅伶紛紛改拍粵劇電影。
《白金龍》為“天一”贏得了大筆利潤,也讓邵氏兄弟發現,在當時主要電影市場之一的南洋,最受歡迎的是粵語片。於是“天一港廠”專門攝製粵語片,開創了香港電影伶星合一的傳統,帶動了香港早期電影業的發展。同時此片的成功,還帶動上海電影人員紛紛南下香港,補充了香港電影人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