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李小龍真功夫打開香港影壇(1 / 3)

上世紀70年代初,香港電影業陷入一個低潮期。邵氏作為香港影業龍頭老大,其影片亦屢屢創下低票房。張徹拍的武俠片尚能勉強支撐,其他幾乎一律以慘淡收場。

這種情況之下,邵逸夫隻得降低成本,壓縮開支。據資料記載,當時邵氏自己的武師,每月隻有300元的薪水。這必然會導致影片質量更差,越發乏人問津,邵逸夫隻好進一步壓縮開支,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也許是邵氏兄弟固有的經營作風和辦事習慣。邵村人做製片業務的時候,也提倡低成本、小製作,也許,這一切從商人家庭的出身,可以找到根源,他們有著吝嗇、儉省的本質。以邵逸夫的精明,不會不知道,這樣的做法並不會改善公司現狀,而隻會令情況更糟。

正是因為邵逸夫節省開支的做法,讓他錯過了一個人。如果他將此人收至旗下,不僅會扭轉邵氏的票房局麵,更會幫助他進一步鞏固邵氏在香港電影界的地位。但他錯過了,所以同樣的事情,沒有在邵氏發生,而是在“嘉禾”出現了。

邵逸夫錯過的這個人,就是李小龍。

1971年,“嘉禾”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影片橫空出世,風靡了整個華人圈,甚至發行到海外市場。憑這三部影片,嘉禾連破票房記錄,使“嘉禾”在短時期內迅速成長起來。一個新成立的公司,居然很快就能與香港王牌電影公司邵氏分庭抗禮,並駕齊驅。

“嘉禾”之所以一年之內就能取得如此成績,都緣於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1940年出生在美國舊金山,他的中文名是李振藩。他在電影業裏出道很早,六歲的時候,便在粵語片《人之初》中飾演一名小男孩,以後又在二十多部影片中飾演兒童角色,是個小小童星。李小龍這個名字,就是那個時候漫畫家袁步雲給他起的藝名。恐怕袁步雲自己也沒有料到,這個名字後來會響徹全球。

李小龍出身演藝世家,父親是粵劇名伶李海泉,他自己也很早就介入此道。但最初,李小龍的主攻方向不是表演,而是武術。他少年時期生活在香港,曾拜武林高手、“詠春拳”名家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18歲的時候去美國留學,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哲學係讀書時,就自創了武館。1964年,李小龍帶著新婚妻子移居洛杉磯,這一年冬天,洛杉磯舉辦“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他的中國功夫在大賽上出盡風頭,所向披靡,打遍天下無敵手。此後,李小龍在美國名氣極大,備受推崇。同時,這次大賽也成為他進入電影界的契機,他被好萊塢看中了。他在美國的第一部影片是《陳查理》中出演長子一角。

1966年,美國福克斯公司拍攝電視劇《青蜂俠》,李小龍在片中扮演主人公青蜂俠的助手“加藤”。這部電視劇影響不大,但李小龍的中國功夫,在片中卻頗為引人注目,受到了行家的肯定,也深受觀眾喜歡。

但那個時候,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很低,表現在電影業,就是華人隻能演配角、反麵角色,很少有機會能擔任主角。所以在《青蜂俠》之後,李小龍雖然在好萊塢客串過幾部影視劇,卻都戲份不重。李小龍喜歡演戲,當時他策劃了一部這樣的片子,名叫《無音蕭》,片中展示了中國功夫,他很希望能主演此片。但華納兄弟公司看後,毫無商量地就斃掉了這個策劃。

這一舉動,令一直在好萊塢苦等機遇的李小龍認識到,華人想在西方影界發展,存在太多的阻礙。這不單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更是國力不強的體現。華人想在此嶄露頭角,實在是太過艱難。李小龍開始動搖,他想,也許離開美國回香港,才是自己的出路所在。

李小龍在好萊塢參演的影視劇,這時已經在香港放映,港人已漸漸知道了李小龍,並開始出現“李小龍熱”。他們對李小龍的身手大加讚賞,歎為觀止,很多製片商都希望李小龍來香港拍片。當時李小龍曾因事從洛杉磯來到香港,走在街上,有影迷認出他來,大喊李小龍在影視劇中角色的名字。這一切,與他在美國受到的冷遇形成強烈對比,堅定了他來香港發展的信心。

李小龍畢竟在美國好萊塢幹過,他按照好萊塢的演員待遇,對電影公司提出要求。公平地說,他的要求並不過分,隻是好萊塢一般演員的片酬標準,但是,香港不是好萊塢,在香港,沒有多少人能花得起這個價錢。

李小龍向友人透露了自己的意思,他想與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合作。事實上,也隻有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才有能力滿足他的要求。他的要求之一,是主演一部電影,片酬一萬美元,拍攝時間不得超過60天;之二,是隻拍他滿意的劇本,否則不拍。

李小龍的意思很明確,他是想和邵氏公司合作。邵氏是香港影業龍頭老大,實力雄厚,在香港以及南洋,都有廣泛的院線發行網。李小龍若能和邵氏合作,公司演員相輔相成,相互提攜,必然是一個雙贏的局麵。

李小龍把自己的資料和要求,通過朋友轉交給邵氏導演許國,自己則飛回洛杉磯等候消息。許國在一次邵氏公司例會上,將李小龍的情況向邵逸夫做了彙報,並把李小龍的要求一一擺明。邵逸夫初時還有些興趣,表示可以讓他加盟邵氏,聽到後來,邵逸夫麵呈怒色,斷然拒絕了李小龍開出的條件。他冷笑道:“開什麼玩笑,我手下年輕漂亮的女明星,一個月才600元港幣。不就是一個教人打拳的武師嗎,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有一大把。一個從來沒演過主角的武師,我出幾千港幣讓你來試演,已經夠抬舉你了。”

說這話的邵逸夫並沒有意識到,漂亮的女明星多的是,武師也多的是,而李小龍卻隻有一個。至於李小龍提出的片酬要求,不過是好萊塢最普通演員的片酬標準。李小龍要求合適的本子,也不過是一個有才氣有特點的演員的正常要求。很明顯,演員隻有碰上適合自己的本子,才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但香港最大電影公司的老板,從來就不習慣演員向他提要求,何況是在他看來非常離譜的要求。他認為李小龍是自重身份,漫天要價。他讓製片主任袁秋楓給李小龍回了一封信,告訴李小龍,邵氏的片酬是港幣三千到九千,拍攝周期由公司定,演員不能限製。邵逸夫輕慢地加了一句:叫他來香港,一切由這邊安排。

在邵氏,除了極少數公司誌在必得的人員,從來都是演員遷就公司,而無公司向演員妥協的道理。所有演員、導演同邵氏簽約,都要無條件服從公司的條款。想加盟邵氏、借邵氏之力圓自己明星夢的演員多的是,哪個敢如李小龍,提出一大堆條件?邵逸夫當然認為,李小龍最終也會乖乖就範。

但李小龍給邵逸夫的答複是:“我不幹!”

李小龍在美國好萊塢雖然並不如意,但畢竟見識過國際一流的製片公司,見識過大規模、大氣派,他並不把邵氏放在眼裏,不會對邵逸夫俯首帖耳。邵逸夫給出的報酬,遠低於他的期望值,即使和香港同期的當紅影星相比,也非高薪。心高氣傲的李小龍寧肯繼續在好萊塢的冷板凳上等待也許永不會到來的機會,也不肯屈就邵逸夫開出的條件。

邵逸夫與李小龍之間的這一段往來,很快就被鄒文懷知道了。

兩個對手公司之間的“情報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永遠都有一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對此,當年《銀色世界》的總編輯劉亞佛有一段描述:邵逸夫上午召開的高級職員緊急會議,不到中午,鄒文懷和何冠昌就知道內容了。高級職員中“有鬼”,邵逸夫當然很傷心,但又無可奈何。倒戈者當中,甚至有貼身的機要秘書。由於人才缺乏,竟然有些人腳踩兩隻船,白天在“邵氏”上班,晚上在“嘉禾”打工,隻瞞住邵逸夫和方逸華以及邵氏家族的人。當時的邵氏明星,還出了個新招,就是去“嘉禾”見見鄒文懷,利用記者拍照見報,於是,方逸華必定召見,提出好條件挽留。

現在想來,鄒文懷在邵氏做全麵管理工作十餘年,公司上下都曾經是他的老部下,老朋友,就算不為利益,他打探一些情況也是非常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