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餘絮語(2 / 2)

幸而葉永烈是一位進取不息的作家。他早年以科普文藝創作出大名,在達到極致後將筆鋒轉入高層人物傳記創作,虛懷若穀。當我以充分理由言及《狄克公案》需要重構,需要延伸到張春橋畢生宦海沉浮曆程,特別是需要把重點放在“文革”一段後,他表示所見與我略同。於是,拆小屋,建大廈,這就有了長卷《張春橋浮沉史》。爾後寫姚文元、王洪文傳,也是采用全景式。《姚氏父子》、《王洪文興衰錄》沒有避重就輕之嫌。他早已麵世並產生過廣泛影響的《藍蘋外傳》,取的是《狄克外傳》的寫法,就寫到江青三十年代混跡上海灘打止。出於客觀情勢的製約,當時大約隻能如此,但這終究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後來,他下了決心,重新構思,全麵展開,這就有了江青全傳。他同時對上述三傳作了修訂,且改成現在的書名。

我珍惜這四部非同小可的書稿,編輯工作是頗費心思的。

我的心思用於兩端:一是內容上的考究,二是表述上的推敲。

我一直想讓這四本書作為高層次的史傳文學傳世。傳世的首要前提是真實無誤,任何失實都可能招致嚴重後果。這就需要嚴格的考究。

考究分宏觀與微觀兩個層次。

宏觀考究是掂量總體的本質真實性。反複沉吟,我認為作品體現了較清醒的曆史意識,既寫出了四人幫的本質真實,也寫出了他們生存環境的本質真實。“文革”十年,固然魑魅魍魎橫行無忌,但無論中央與地方,總還有好多義士慷慨激昂,使錯誤決策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總的說邪不壓正。作品涉及毛澤東,盡量避免了簡單化,既寫他起用四人幫的不可推諉的責任,也寫他決定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曆史功績,集失誤與英明於一身,不以平麵塗抹,而以立體浮雕,所以顯得深刻與公允。

微觀考究是核定細節的事實真實性。書稿以大量卷案資料、報刊文摘、“文革”傳單、大字報、大標語、回憶錄、訪談錄表現事件和人物。我一一查閱材料來源,嚴加鑒定,凡有質疑,即加複核。

葉永烈以多產聞名。其文如流水行雲,但要成其為無懈可擊的傳世之作,反複推敲是必要的。從書名到行文,都幾經琢磨。我與作者的配合是非常好的。

出於政治上的原因,這類書稿須層層審批。凡接受審讀並點頭的同誌實際上都承擔了政治責任。要特別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的領導,感謝上級有關領導。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這套書的問世。

初版已初步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巨大的印數說明,千千萬萬的人樂於讀到它們,迄今尚無專家學者指出它們在史料或觀點上有錯誤。《人民日報》曾以《曆史使命 筆底波瀾》為題,《新聞出版報》曾以《實事求是寫曆史》為題,對它們給予讚揚。大陸多家報刊予以轉載。域外影響尤大。香港、台灣地區和新加坡、美國、日本諸國轉載轉版者頻頻,好些權威學者發表書評。總之,社會效益是好的。現在,有的修訂重版,有的從新寫過,當會再次博得廣大讀者的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