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貽1(1 / 3)

第七章 “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貽1

——良好思維學習習慣的培養

[BT2]習慣66.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孩子在考試時麵對試卷,不可能向任何人請教,隻能獨立思考問題。因此,要想讓你的孩子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在平時培養他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千篇一律的聖誕樹

黃全愈博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小學教師達琳在昆明進行教學交流時,因為看到中國孩子們的畫技十分高,有一次就出了一個“快樂的節日”的命題,讓中國孩子去畫。結果,她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畫同一樣的東西——聖誕樹!

她覺得十分奇怪:怎麼大家都在畫聖誕樹?開始她想,可能是中國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國人,就把“快樂的節日”畫成聖誕節。接著她又發現不對:怎麼大家畫的聖誕樹都是一模一樣的呢?

結果她發現孩子們的視線都朝著一個方向去,她順著孩子們的視線看去,發現牆上畫著一棵聖誕樹。

於是,達琳把牆上的聖誕樹覆蓋起來,要求孩子們自己創作一幅畫來表現“快樂的節日”這個主題。

令她更感吃驚的是,把那牆上聖誕樹覆蓋起來以後,那群畫技超群的孩子們竟然抓耳撓腮,咬筆頭的咬筆頭,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無從下筆。

達琳不得不又把牆上那幅聖誕樹揭開……

是的,達琳麵對的這群小“繪畫天才”,隻能夠模仿,不知道怎樣創造,不會獨立思考:“快樂的節日”應該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麵?應該放上什麼景物、什麼人?如何安排畫麵的布局?

例子雖小,卻十分有普遍性,指出了國內學生普遍存在的痼疾:不會獨立思考!他們麵對考試,總是盡可能多地做題,記住各種題型的解法和標準答案,而不是在用自己的腦子分析、思考。

獨立思考的沃土

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培養,它的成長需要土壤、水分和陽光。

在美國,小孩上繪畫課,常常是老師給一個題目,讓孩子們自己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不管。畫完了老師就說——好哇!好哇!

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沒有規矩的孩子到了大學又會是什麼情形呢?

美國大學的VLSI設計課程上到深處,學生就可以做出實實在在的ASIC芯片,然後拿著自己的設計去矽穀或者別處工作麵試,說:“這是我做的東西。”是的,大學學生就可以開發設計自己的專利產品,用它來敲開微軟公司的大門。

念到碩士博士,考核內容就更加“離譜”了。

美國教授一般會讓自己的學生多參加研究工作,而不是做重複性項目。美國的博士生一般有一個資格考試,在碩士期將近結束時進行。考試時提出一個新興課題,擺出方案,由5人評議小組審核課題的新穎程度、意義和方案可行性等。通過資格考試,你才可以在這個課題上開始你的論文研究。如果評議期間有人就同一課題發表了階段性研究成果,你就必須修改課題甚至從頭再來。

UCLA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係博士資格考試有這麼一項:幾個教授從某篇新發表的文章中提取課題,讓博士生在兩三天內提出解決方案,以此測驗學生對前沿研究的敏銳程度。這種考試有時一個通過的也沒有。

看出來了吧,博士生就應該挑戰學術最前沿的尖端課題,讀博士是為了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這就是獨立思考!

國內的中學學習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因此家長才應該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獨立思考的條件,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畢竟,在高考中,孩子是要自己獨立麵對的。

下麵是指導家長之法:

1.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講知識

家長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把一段時期學到的知識講出來。要求是越通俗越簡單越好。把課本的話變成自己的話,就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助於加深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讓孩子對各種題型整理歸納

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做了一定題目的基礎上,對題型分類整理,概括出每種題型的解題技巧和注意事項。通過這種獨立的思考,孩子再見到類似題型,就可以按部就班得出正確答案。

3.陪孩子討論難題,按思考的點打分

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討論難題,孩子隻要想出了一個角度或者一個步驟,都給加分。這樣可以鼓勵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題目,明白隻要多思考一點,就離成功近了一步。

4.讓孩子編題目考父母

家長可以讓孩子根據所學知識,編題目來考父母。編題的過程,就是對所學知識深入思考的過程。當孩子能在題目中設置各種圈套,家長就有理由相信,這些圈套在考試中再也難不倒自己的孩子了。

5.站在孩子一邊

當孩子的獨立思考不符合標準答案,被老師判為錯誤,父母應當站在孩子一邊,大聲誇獎孩子了不起,想得比老師都多。同時也要跟孩子講清楚,我們既然要在考試中拿分,就得按照出題人的水平來做題。

6.在生活中,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真實看法

在生活中,當孩子對父母說出了真實看法,不管是錯是對,首先都要鼓勵孩子能獨立思考。如果想法不對,父母可以以平等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由孩子來自行判斷,切記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BT2]習慣67.培養孩子善於發現問題的好習慣

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就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事實上,能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如果麵對難題不知從何下手,就肯定無法給出正確答案。而如果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就等於是邁出了解題的第一步,隻要繼續往下走,就有機會把題目做對。

在1994年江蘇省中等農業學校招生考試中,作文題目是這樣的:“1992年,中日兩國草原探險夏令營中,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家長走了,隻給孩子留下鼓勵,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的路段將孩子拉上小車;日本人說,中國的下一代不是他們的對手。夏令營成了兩國下一代人的一次較量。”

這樣的作文題說了這麼多的話,而真正留給學生的想像空間並不大。作文的走向都已經在題目中預先設計好了,無非是說,中國的家長忽視了對下一代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下一代將輸在日本人手上……

隻有一個學生對這篇作文題的比較方式產生疑問。他認為日本參加夏令營的同學和中國參加夏令營的同學,都不能代表全部。中國參加夏令營的往往是一些家庭條件較優越的城裏孩子,如何能代表中國全部呢?該同學的答案超出預先設計好的走向,命運可想而知。

孩子病了是否該回大本營睡覺?倒有這樣一件真事:某個學生是全縣統考第一名。有一次,學校組織馬拉鬆長跑,恰好這時,他患了病毒性感冒。班主任要他帶病堅持參加比賽,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為全校學生樹一個榜樣。就這樣,他堅持跑完全程。可是5天後,這個品學兼優的同學就離開了人世。

像這樣有漏洞的題目,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因為語文有很大的模糊性,所謂標準化的試題其實並不標準。比如按標準化電腦評分:答案是惟妙惟肖,就不許答栩栩如生。令人遺憾的是,善於發現問題的孩子,卻總是在成績上受到懲罰,別的孩子看到了,就更加不敢有絲毫出格的想法。結果,隻能培養出一批墨守成規的孩子。

發現問題是為了自己

孩子們都是在日常學習中被培養造就的。日常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並不嚴謹的題目,如果提出了其中的問題,就不能得分。然而,高考的題目質量更高,更需要孩子積極地思考。如果以考大學作為學習的目的,孩子就必須養成善於發現問題的習慣。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正因為大多數孩子不善於積極思考問題,因此,誰的思維更活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問題,誰在高考中就更有優勢。

為了拉開分數差距,高考出題往往都有相當的難度。既然知識點就那麼多,出題不能超綱、超出所學範圍,那麼難點就隻能在於,要在看似容易的地方設置障礙,你以為很容易,結果一做就錯。可以說,在大多數學生麵前,高考中的難題都是陌生的,需要獨立思考,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才能找到答案。此外,當一個孩子善於發現問題,不僅能靠難題拉分,在容易的題目上,思維也會更加敏捷,答題速度會更快,準確率會更高。

每個孩子都在題海中掙紮,學習的效果和考試的成績,實際存在著非常大的隨機性,取決於臨場發揮的狀態和對題目的熟悉程度。在這條路上和別的孩子競爭,按照目前高考的錄取比例,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與其如此,還不如轉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麵對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找到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