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謂連環圖畫不過圖畫的種類之一,與文學中之有詩歌,戲曲,相同,那自然是不錯的。但這種類之別,也仍然與社會條件相關聯,則我們隻要看有時盛行詩歌,有時大出,有時獨多短篇的史實便可以知道。因此,也可以知道即與內容相關聯。現在社會上的流行連環圖畫,即因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著眼於此,因而加以導引,正是前進的藝術家的正確的任務;為了大眾,力求易懂,也正是前進的藝術家正確的努力。舊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但就是立有了新形式罷,當然不會就是很高的藝術。藝術的前進,還要別的文化工作的協助,某一文化部門,要某一專家唱獨角戲來提得特別高,是不妨空談,卻難做到的事,所以專責個人,那立論的偏頗和偏重環境的是一樣的。
五月二日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四日上海《中華日報動向》,署名常庚。
(2)耳耶即聶紺弩,湖北京山人,作家,"左聯"成員。當時任《中華日報》副刊《動向》主編。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在《動向》上發表了《新形式的探求與舊形式的采用》,反駁四月十九日同刊猛克的《采用與模仿》一文。猛克文中說:"在社會製度沒有改革之前,對於連環圖畫的舊形式與技術,還須有條件地接受過來……卻有人以為這是投降舊藝術。"又說新的連環圖畫"形式與街頭流行的連環圖畫頗不同,而技術有的也模仿著立體派之類,不但常常弄得兒童看不懂,就是知識階級的人們,也無法了解其內容。"耳耶的文章中則認為這些話"非常之類乎"投降"","把內容與形式這樣機械地分開……因為舊藝術內麵有一二接近大眾的東西,就這樣為整個舊藝術捧場。"接著又說:"一小部分舊藝術之能為大眾"了解"、"習慣"、"愛好",有種種複雜的原因存在……要談采用舊形式,不先從這些決定的原因上加以詳細的研究,看見《啼笑姻緣》銷路廣,《姊妹花》賣座好就眼紅,這是機會主義的辦法。"最後他說:"要藝術大眾化,隻有一條路,就是新形式的探求……隻有在新形式的探求的努力之中,才可以談有條件地采用舊形式。"(3)《藝術底內容和形式》日本藏原惟人所作的論文。譯文在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五月十日《動向》上連載。
(4)《姊妹花》鄭正秋根據他自己所作舞台劇《貴人與犯人》改編和導演的故事片,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攝製。一九三四年二月在上海上映。
(5)宋的院畫指宋代"翰林圖畫院"中宮廷畫家的作品。它們在形式上都以工整、細致為主要特點。
(6)米點山水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畫。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3),潤州(今江蘇鎮江)人。他們的畫不取工細,自創一種皴法,以筆尖橫點而成,被稱為米點山水。
(7)猛克魏猛克,湖南長沙人,美術工作者。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
(8)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文學家、畫家,擅長山水、仕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