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杜衡先生大可以不必替莎士比亞發愁。彼此其實都很明白:"陰險而卑鄙的卡西烏斯,和表麵上顯得那麼麻木而糊塗的安東尼",就是在那時候的群眾,也"不過是餘興"而已。
九月三十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文學》月刊第三卷第五號"文學論壇"欄,署名隼。同年九月三十日《魯迅日記》:"夜作《解杞憂》一篇",即此文。
"以眼還眼",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2)莎士比亞(WShakespeare,1564-1616)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詩人。《凱撒傳》,即《攸裏烏斯凱撒》。是一部以凱撒為主角的曆史劇。凱撒(GJCaesar,前100-前44),古羅馬將領、政治家。公元前四十八年被任為終身獨裁者,公元前四十四年被共和派領袖勃魯都斯(約前85-前42)刺死。勃魯都斯刺殺凱撒後,逃到羅馬的東方領土,召集軍隊,準備保衛共和政治;公元前四十二年被凱撒部將安東尼(約前83-前30)擊敗,自殺身死。卡西烏斯(?-前42),羅馬地方長官,刺殺凱撒的同謀者,亦為安東尼所敗,自殺。
(3)《文藝風景》月刊,施蟄存編輯,一九三四年六月創刊,僅出二期。上海光華書局發行。
(4)"巽語之言,能無說乎"孔丘的話。語見《論語子罕》。"巽語"原作"巽與",據朱熹《集注》:"巽言者,婉而導之也。""說"同"悅"。
(5)蘇聯將要排演莎劇的"醜態"施蟄存在《現代》第五卷第五期(一九三四年九月)發表的《我與文言文》中說:"蘇俄最初是"打倒莎士比亞",後來是"改編莎士比亞",現在呢,不是要在戲劇季中"排演原本莎士比亞"了嗎?……這種以政治方策運用之於文學的醜態,豈不令人齒冷!"《現代》,文藝月刊,施蟄存、杜衡編輯,一九三二年五月創刊於上海,一九三五年五月停刊。
(6)《哈孟雷特》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劇中幾次出現被毒死的丹麥國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
(7)"吊民伐罪"舊時學塾初級讀物《千字文》中的句子。"吊民"原出《孟子滕文公》:"誅其君,吊其民。""伐罪"原出《周禮夏官大司馬》:"救無辜,伐有罪。"(8)布魯特奇(Plutarch,約46-約120)通譯普魯塔克,古希臘作家。《英雄傳》,即《希臘羅馬名人傳》,是歐洲最早的傳記文學作品後來不少詩人和曆史劇作家都從中選取題材。
(9)顯斯妥夫(UVJHIG,1868-1938)俄國文藝批評家。十月革命後流亡國外,寓居巴黎。著有《莎士比亞及其批評者勃蘭兌斯》、《陀思妥也夫斯基和尼采》等。
(10)彭貝(GPompeius,前106-前48)古羅馬將軍,公元前七○年任執政;後與凱撒爭權,公元前四十八年為凱撒所敗,逃亡埃及,被他的部下所暗殺。
(11)辛那(LCCinna)公元前四十四年任羅馬地方長官。凱撒被刺時,他同情並公開讚美刺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