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一片“素質教育”的熱潮下,所有學校反而繃緊了弦,教育質量成了關鍵。好像誰要是突然“素質”了,就是不務正業。
學校對“素質教育”有個經典的解釋:成績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但考試依然是檢測學生的最好手段。素質教育就是在不放鬆學業的基礎上,全麵發展學生個人素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為了爭取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和知名度,高一新生是緊迫——打好基礎,一切為了高考;高二分班是壓迫——選好強項,發奮圖強;高三加課是強迫——大戰眉睫,不學也得學。
誰要是拿“素質教育”反對學校加課,老師就會語重心長的跟你說:“同學,你傻啊,別人都學,咱們不加課,到時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去賣大餅炒雞蛋,你還素質什麼?”
話糙,理不粗。
凡是不缺心眼的都能理解,誰還能說什麼?
可是,教育部的號召也不能當耳旁風,表麵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藝術節、勞動、軍訓、運動會、體育聯賽……一樣都不能少。這些雜七雜八的活兒肯定不能推給忙得昏天黑地的高三年級,高二學生經過一年的操勞,小身板也都虛了,名譽上是主力,但主要是重在參與。於是,千斤重擔都落到天真無邪的新生身上,每樣活動都不能不參加,參加還就要做到最好,萬不能讓兄弟校給比下去,丟臉丟到姥姥家。
說白了,就是“增壓不減負”,務必成為十項全能的多麵手。
這就是素質教育。
十月初的校、區運動會,孫彤雲這樣身高腿長的良將,肯定不會被老師給忘了,每天晚自習之前和放學後,體育組都把這些預備為班、為校爭光的璞玉們叫到操場上好好操練一番。
體力腦力雙重耗損,人就難免會出現早上賴床的不良反應,然後起晚了,慌亂之中就會丟三落四,襪子穿成一樣一隻,套頭衫穿反了,飯盒忘帶了,作業留在家裏……或是沒穿校服。
平時都六點半到校的孫彤雲,今天七點五分才騎到學校門口,那裏已經站上了執勤的學生。
“同學,校服。”一個執勤的學生攔住了他。
不是穿著了嗎?
被硬生生攔住的孫彤雲沒好氣地瞪了那人一眼,嚇得她一哆嗦。
那人小心的提醒理直氣壯的孫彤雲:“校服褲子……”
經她這麼一提醒,孫彤雲才發現自己穿著牛仔褲就來了。平常來得早,沒有執勤的,他都大搖大擺的直接騎車進去,今天趕時間,也忘了要套上校服褲子。
自知理虧的他小聲跟那個執勤學生說:“通融一下。”
值勤的女生偷偷指了指站在遠處監督的教務處老師:“放你過去,我們班就要扣分。”
班主任已經三令五申不許再給班裏抹黑,因為如果班級操行分低於七十,運動會就拿不到團體第一了,他這個班長怎麼能頂風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