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宣政殿朝議(2 / 2)

裴寂問道:“敢問薛郡公,這粉條,多少斤紅薯可製成一斤粉條?”

薛朗道:“約五斤左右。”

蕭瑀道:“如此看來,耗費並不算多。”

薛朗道:“紅薯的高產就注定紅薯的價格自然比不上米糧,更不用提和麵粉相比。與米糧相比,我把紅薯定位為渡荒物資。就如大豆、黃豆一類的粗糧等同。如此高產的作物,加工一下,更易於保存,想來為了保存糧食,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做出粉條。”

眾人頷首,薛朗繼續道:“論起推廣,無論什麼手段都比不上國家的支持來的迅速、有力。所謂上有所行,下必效之。隻要措施得當,穩妥推進,要把紅薯推廣開,其實不難,速度也不會慢,怕的反而是加工條件沒跟上,讓紅薯的產量平白浪費、空置。所以,臣才建議讓各地官署籌建加工粉條的作坊,收取加工費,以維持開支。”

薛朗在疏奏中分析了推廣紅薯的方式。采用以點帶點,層層遞進的方式推廣。如今有紅薯種子的就兩個地方,長安與葦澤關。

以這兩個地方為原點,慢慢的,逐層逐片的把紅薯推廣出去。由國家開設加工作坊,爭取在推廣紅薯的地方,紅薯剛種下地,就要把加工作坊建立起來。

作坊建立起來後,等紅薯收成,作坊就能投入運作,加工費既可以收取現金費用,又可以換算成紅薯。收上來的紅薯,做成粉條後,也能供給國家儲糧,可謂一舉多得。

薛朗道:“紅薯由於產量高,推廣起來其實很快。第一批長安和葦澤關的加工作坊,需由府庫出錢,待後來的作坊就可以用先期的收益來走建設經費,如此一來,就能減輕府庫開支上的壓力。還能避免推廣太急可能造成的惡果,也足夠穩妥。”

以紅薯的產量,加工費就算一斤隻收一文錢都能有錢賺。而建造加工作坊是很簡單的事情,有水的地方可以建水磨,沒水的地方就用驢,需要的人手也不用多,主要是地方夠寬敞就行。

而現在可不是後世的人口地少,現在還是地廣人稀的古代,地皮還真不是什麼稀缺的東西。

薛朗的疏奏寫的通俗易懂、條理分明,在座皆是飽學之士,聽懂簡直不要太容易。薛朗剛才又解釋了一通,更是已然成竹在胸。

李綱道:“臣奉敕命至葦澤關調查祥瑞一事時,聽聞紅薯之產量後,就曾核算過,紅薯如此高的產量,一戶無須多種,隻需種上一畝,以我大唐之戶數,也是一個駭人的產量。如此巨大之產量,加上還能種植其餘糧食……不止飽腹,飽腹之外尚有餘糧也不是難事。”

薛朗道:“李尚書的推斷沒錯,不過,還要考慮到種植條件和技術等的因素,如若是在高山地區,土地肥力弱,耕種技術又落後些,隻怕達不到現時的產量,到時候,這些地區多種幾畝是必須的。”

李綱道:“即便多種幾畝,供數口之家食用卻是足夠的。”

蕭瑀接話道:“如此一來,至多五年,就有一個問題放在諸位麵前。”

薛朗早有預料,道:“產能過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