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六國,終於身掛六國帥印,結成抗秦聯盟;其同窗好友張儀則憑其口舌之才,遊說六國親秦,最終拆散了合縱,與蘇秦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麵;三國時期軍事家諸葛亮仰仗旁征博引之口,舌戰群儒,促成吳漢聯盟……古往今來,許多善辯的人舌反逆勢,口挽狂瀾,憑著出色的辯論才能,掀起一幕幕舌上風暴。

晏子是齊國的重臣,一向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一番,於是,他便做好了對付晏子的準備。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特意在城門旁開了一個小門,準備迎候晏子的到來。

晏子到了楚國國都城門口,守門的侍衛打開了小門,說請晏子從小門口進城。晏子一聽,心裏很明白楚王的用意,他靈機一動很快就有了對策。隻見他停在門口,對楚國侍衛說:

“請你去稟報楚王一聲,問問他這裏是什麼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該從這個小門洞裏進去;如果楚國不是狗國,那我還是從大門走進去好啦。”

楚國侍衛慌忙把晏子的話傳到內宮,報告給楚王。楚王一聽,很無奈,隻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見過楚王之後,雙方就座。楚王看著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狀地問道:

“齊國的人一定不多了吧?”

晏子反問道:

“大王何出此言?在齊國,光是在國都居住的便有成千上萬戶人家。走到齊國的街市上,熱鬧的時候要互相側著身子才能通過,人多得可以這樣形容:舉手蔽日,揮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說:“既然如此,齊國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做使臣呢?”

晏子知道楚王說話的意思,但他不動聲色地回答:

“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派遣使臣要依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對方的國君是明禮的,便派明禮之人為使臣;對方國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齊國實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來,就隻好派我來了。”

晏子的回答,讓楚王心裏悶了好大一口氣,但又隻好假裝無事的樣子。他招呼晏子到廳堂,準備安排酒席來款待晏子。

席間,兩位兵士押著一位犯人來見楚王,楚王問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設計好的話回答:

“這個齊國人乃是劫匪。”

楚王故意搖了搖頭,然後對晏子說:

“齊國人怎麼喜歡做這種事呢?”

晏子也搖搖頭說:

“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是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了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然嗎?齊人在國內從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國便成了這個樣子,真是風氣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