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孔不入的腐敗
2004年,總部設在柏林的透明國際公布了年度全球腐敗報告。報告列舉了世界各國10大腐敗(前)領導人的“赫赫戰績”,腐敗數字觸目驚心。
報告按照腐敗程度排出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歐、東歐以及東亞國家的十大腐敗(前)政治領導人。其中名列榜首的是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哈托。根據報告提供的數據,他於1967至1998年在職期間,挪用公款150億至350億美元,而當時印尼人均生產總值僅為695美元;緊隨其後的是挪用公款50至100億美元的菲律賓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剛果前總統蒙博托·塞塞·塞科因為被指控挪用50億美元而名列第三位。此外,尼日利亞前國家元首薩尼·阿巴查、南聯盟前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海地前總統讓·克洛德·杜瓦利埃、秘魯前總統阿爾韋托·藤森、烏克蘭前總理帕維爾·拉紮連科、尼加拉瓜前總統阿諾爾多·阿萊曼·拉卡約和菲律賓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分別占據了腐敗排行榜上第4至第10的位置。
2005年3月16日,透明國際在其發表的《2005年全球腐敗報告》中列出了世界範圍內的6大“腐敗紀念碑”,以突出大型工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工程的腐敗。比如菲律賓巴丹半島核電站工程,它投入的資金達20億美元,其中有1700萬美元以傭金的形式進入了前總統馬科斯朋友們的腰包。而該電站被建在一個活躍的地質錯層上,因而從來就沒有運行過。此外,非洲南部的“萊索托丘陵地帶水利工程”,德國的“科隆焚化工廠”,阿根廷——巴拉圭邊境上的“亞基雷諾水電工程”,馬來西亞的“巴貢大壩”和烏幹達的“布加加裏大壩”等等,其賄賂金額據稱也都達到數百萬美元。
“透明國際”又名“廉政與反腐敗國際”,成立於1993年5月,是一個由各方官員、有關專家和商人組成的誌願組織。透明度國際根據7個獨立研究機構作出的14次全球性調查結果,確定當年世界各地的“腐敗洞察指數”。該指數範圍從0到10,指數越低越腐敗,越高越廉潔。但這些調查主要依據各國政府官員和政界人士的判斷意見,且不包括對政治黨派的秘密捐款、銀行的非法洗錢和跨國公司的賄賂行為。
透明國際認為,“腐敗”就是指公共部門中的官員(政治家或公務員)通過濫用被委托的權力,使自己或其親信不正當地或非法地富裕起來的行為,共包括3個要素:“權力濫用、被委托的權力和私人利益”。透明國際在衡量腐敗程度上主要用兩種指標,即“清廉指數”和“行賄指數”。清廉指數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政府官員的廉潔程度和受賄狀況。它以企業界、風險分析家、一般民眾為調查對象,據其經驗和感覺對各國進行由0到10的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腐敗程度越低;通過對大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商會、主要商業銀行和法律事務所的高級主管,以及在跨國企業工作的外籍人士和高級主管進行訪談,獲悉主要出口國賄賂高級公務員的情況。行賄指數主要反映一國(地區)的出口企業在國外行賄的意願。行賄指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清廉指數的一個重要補充。通過這兩個指數,“透明國際”每年對各國的廉潔狀況開展一次評估,並按得分多少進行排名,得出備受世界媒體關注的“腐敗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