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

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盈利

它通常作為股票孰賤孰貴的指標。市盈率把企業的股價與其製造財富的能力聯係起來。每股的盈利是指該企業在過去12個月的淨收入除以已售出的股數。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較低價格購入股票以取得回報。

假設某股票的市價為24元,而過去12個月的每股盈利為3元,則市盈率為24/3=8.該股票被視為有8倍的市盈率,即每付出8元可分享1元的盈利。

投資者計算市盈率,主要用來比較不同股票的價值。理論上,股票的市盈率愈低,愈值得投資。比較不同行業、不同國家、不同時段的市盈率是不大可靠的。比較同類股票的市盈率較有實用價值。

什麼決定市盈率?常常聽朋友們說,某某行業該定位在什麼市盈率等等,不錯,行業特點決定著市盈率,但這也隻是一個粗枝而己,無論什麼股票,其投資價值的瘋狂扭動上漲,應該是高成長性引起的,那種一去不回頭式地經年累月地上漲,是業績的增長支撐其上行的。一個做垃圾收購連鎖經營的企業,如果具備高成長的業績,一定比什麼高科技但業績永不出現的股票市盈率更高才對。現代西方主流投資理論認為,股票的價格是由對它所預期的未來股息的折現值所決定的。這是所有金融資產定價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個命題。由於未來的股息最終來源於未來的收益,所以當某股票的盈利增長前景良好時,股價趨向於上升。而市盈率通過簡化的股票價格與股票收益之間的對比關係,給投資者傳遞了這樣一個重要信息,他們正在為一個公司的盈利能力付多少錢。市盈率越高,則投資者為該公司的股票付得越多,同時表明投資者正期待著更高的盈利增長。盡管市盈率作為一個簡單指標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但由於其綜合對比了資產的兩大核心要素:價格和收益,表明了股價的相對高低,因而被世界各國監管當局和投資者作為一個標尺而廣泛采用,尤其是在進行各個市場總體比較以及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之間的橫向比較和同一公司不同曆史時期的縱向比較時,該指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實踐意義。

西方各主要股票市場用來計算市盈率的每股收益,通常來自最近四個季度收益之和,也有可能來自最近兩個季度的實際收益與未來兩個季度的預期收益之和,但大多數情況如非特別注明,以第一種計算方法為準。在此需特別注意的是,由於西方成熟市場大都采用季度報告製,所以它們的市盈率不同於我國以過去一個完整會計年度每股收益來計算所得出的市盈率,他們的這種動態市盈率隨著每個季度財務報告的公布及每日的股價波動而變化。另一方麵,對於虧損公司而言,是沒有市盈率的,因而也就不存在什麼負市盈率。

市盈率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股價同過去一年每股盈利的比率。二是股價同本年度每股盈利的比率。前者以上年度的每股收益作為計算標準,它不能反映股票因本年度及未來每股收益的變化而使股票投資價值發生變化這一情況,因而具有一定滯後性;買股票是買未來,因此上市公司當年的盈利水平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第二種市盈率即反映了股票現實的投資價值。因此,如何準確估算上市公司當年的每股盈利水平,就成為把握股票投資價值的關鍵。上市公司當年的每股盈利水平不僅和企業的盈利水平有關,而且和企業的股本變動與否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上市公司股本擴張後,攤到每股裏的收益就會減少,企業的市盈率會相應提高。因此在上市公司發行新股、送紅股、公積金轉送紅股和配股後,必須及時攤薄每股收益,計算出正確的有指導價值的市盈率。

西方研究投資理論的專家經常會在著作中教育投資者要謹慎對待那些市盈率超過五、六十倍的股票,因為過高的市盈率往往意味著對上市公司盈利前景不切實際的憧憬,回避過高市盈率的股票,可一定程度地規避投資風險。當然對於單個公司而言,由於情況千差萬別,市盈率的高低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