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年,西秦被夏國所滅,共曆4主47年。西秦學習漢人統治經驗,推行封建製度,同時大力提倡佛教。《榆中縣誌》載,鮮卑乞伏氏“崇尚佛教,供養玄高、曇弘、玄紹3位高僧為國師,追隨弟子300餘人。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西行取經,到西秦國都苑川勇士城時,適逢佛教徒‘坐夏’,留住3個多月。”炳靈寺年代最早的169窟就是西秦乞伏熾磐建弘元年以前建成。
嵻崀城與大夏古城隔河相對,地勢更為險要,易守難攻,由此可見西秦時期局勢之緊張。當地有些學者撰文認為該城曾是西秦國都,但史料未見載。從建築時間來考察,正是乾歸被羈押長安時,其地又處在西秦重要基地枹罕與國都苑川之間的交通要道上,修城目的,昭然若揭。而西秦最終被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滅亡,令人浮想聯翩。因為赫連勃勃自稱夏朝後裔。如今破損不堪的大夏古城與嵻崀城遙遙相對,不知它們有多少曲折委婉的心事要傾訴。
嵻崀城後來更名為訶諾城。北宋時期,名將王韶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軍隊,置熙州,收複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他收複訶諾城(嵻崀城) 後,宋神宗更名為定羌城。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將地方特產洮硯作為禮品送人,在蘇軾、黃庭堅、張之潛、米芾等文人中傳播,後來竟成貢品,躋身四大名硯之列。
中午用餐時,油旋(鄭炳林先生考證藏經洞卷子裏有“油虎旋”記載)、饊子、炕炕、牛饊子、花果等各種美味麵品引起大家注意。王先生不但對中國史前考古有較為全麵研究,在飲食文化考古研究方麵也有建樹,他曾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過古代飲食文化。王仁湘先生感歎說沒有文化交流,今天大家就不會享受到這麼多的美食。這些饊子、花果、餅子主要是燒烤而成。王先生說在沒有釜、灶時,可以把東西直接放在火上燒烤,這是一種古老方法,最原始。他們在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一座石板做成的、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烤爐,製作時用薄石板支起來,下麵燒火,上麵放食物。在其它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做的齒狀烤箅,上麵放食物或烤魚、烤肉。如今,烤乳豬,烤全羊、烤羊肉串等燒烤食品依然盛行。
下午,考察大夏古城、趙家遺址後,上高速,直奔齊家坪。一條新修的柏油路正在緊張施工,要迎接即將到來的齊家文化國際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