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8月12、13日,羌中道大穿越3(2 / 2)

古代曆史上農牧區交接地帶有許多互市,赤嶺互市較著名。唐武德二年(619年),青海東部地區設鄯州(治今樂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與吐穀渾達成互市協議,互市設在承風戍(今拉脊山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青海是重要產馬地,青海湖岸邊有遼闊天然牧場和肥沃良田,古代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隋唐時期這裏產的馬與“烏孫馬”、“汗血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以神駿善馳、能征慣戰而馳名。吐穀渾人培育的“青海驄”在唐代仍馳名於世,產於黃南、海南等地的“河曲馬”也聞名於世。唐肅宗以後開展“茶馬互市”,青海大批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牧區。明後期至清初,互市地點增有鎮海堡、多巴、白塔兒(今大通老城關)等。清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對互市嚴格控製,規定隻準每年2、8月在日月山進行互市交易,並派軍隊彈壓。後來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湟源縣),日期也放寬。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很快成為“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人往來交易之所”,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誌》記載丹地市場“青海、西藏番貨雲集,內地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為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

接著就翻越穿越湟水穀地。日月山西側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東側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

經過多巴時,見河穀開闊,高樓林立,起初誤以為到了西寧。多巴位於湟中縣城魯沙爾北部,西寧一民和盆地西部,湟水河中上遊地段。鎮域東西長約25公裏,南北寬約6公裏,是青海省著名的高原小鎮。多巴藏語意為“三岔路口”,是牧區、農區交彙處,是通往青南地區和西藏地區的咽喉地帶,曆代為軍事要地,曾出現過大量貨棧、當鋪和車馬店等服務設施。當初吐蕃在這裏設臨蕃大牢專門關押唐朝俘虜,大概也是考慮到了地理特征。

行車幾小時,經過西寧、平安、樂都、民和、海石灣、紅古等地,19點多到達蘭州。

此次考察全部行程4000多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