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的錦囊57(1 / 1)

蒸包之道

昔日,日照縣有三大名吃,分別是城北姚家的“姚家燒雞”,城南劉家的“香油果子”,還有就是城中李家的“白胖子”蒸包。

“白胖子”的創始人是沂源人李士林,因為他長得白白胖胖,故名。李士林十五歲逃荒要飯來到日照城,被城中老字號“王家蒸吃鋪”老板看中留下做了小夥計,李士林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李士林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李士林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在師傅的幫助之下,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白胖子”蒸包鋪。由於李士林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骨朵,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裏八鄉的人都來吃“白胖子”蒸包,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蒸包店開業之時,李士林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規矩,那就是每天隻能蒸二十籠包子,以後每過一年才能加蒸十籠,但是這些蒸包根本就不夠賣,每次包子一上市,總是早早的一搶而空,每天都有不少客人空手而回,顧客不滿意,頗有微辭,李士林的兒子李中聽見了,就讓他老子多蒸幾籠,這樣,既可以滿足顧客要求,又可以多賣錢,李士林卻總是不許,李中嘴上不敢反駁什麼,可是心裏很是不服氣。

後來,李士林得了重病,吃藥無數卻沒有效果,臨死前他將兒子還有夥計們召集到病床前,說:“要想我‘白胖子’蒸包立於不敗之地,那你們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一:不能在原料上摻假,誠信待客;二:善待每一位顧客,童叟無欺;三:要保持每一年加蒸十籠的傳統……”話剛說完,李士林就駕鶴西去了。

辦完了喪事,李中就做了店主,他上任後的第一天就將夥計們招來,宣布每天多蒸十籠,將銷量先翻一番,夥計們本想嚴格按照老店主的店規行事,不想多蒸,可李中說了,多蒸就可以多掙錢,多掙了錢夥計們就可以多拿工錢,夥計們一聽,誰也沒和錢有仇呀,自然很樂意的響應。結果第二天蒸了二十籠,才一上市,就被聞香而至的顧客一搶而光,顧客滿意,李中也很是高興,因為他一天就賺了他老子兩天的錢,於是李中就叫夥計們次日再次加蒸。

隨著包子賣的越來越火,李中就在日照周邊開了幾家分號,原想著生意會越做越大,但是沒成想,規模擴大了,包子卻不好賣了。麵還是這麵,餡還是這餡,做出來的包子自然也還是這包子,可是前來購買的顧客卻日漸稀少,李中和他的夥計們的臉上卻再笑不出來,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包子銷量直線下降,一天不如一天,李中慌了神,隻好將包子的價格降了三分之一,可是前來買包子的顧客還是很少,李中搞不清問題的根源到底出在哪,整天都愁眉不展。

這天,他從店裏往家走,路邊忽然有人喊他:“小中子,過來,陪三爺下盤棋。”李中看去,卻是老街坊劉三爺。過去,李中常陪劉三爺下棋,自從做了掌櫃之後,忙於活計,李中已經很久沒有陪他下一盤棋了,今天劉三爺叫他,李中也就過去了。

劉三爺有個習慣,那就是一邊下棋一邊喝茶,所以李中坐定後,劉三爺的茶葉也泡好了,他先給李中倒上一杯,李中接過喝了一口,卻不是熟悉的那個味,李中就問:“記得以前,三爺一直喝的是蘇州的茉莉花茶,怎麼今天換成安溪的鐵觀音了?”劉三爺笑笑說:“再好的茶,喝的次數多了,也會起膩的,所以要換一下口味。”

聞聽此言,李中的心裏動了一下,他想起了父親說過的那句話,忽然明白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