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試析唐代樂舞的發展(1 / 3)

翟春玲

在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的唐代樂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高踞於中國封建社會樂舞藝術的頂峰,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象征。那麼,唐代樂舞的發展狀況究竟如何呢?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探討,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宮廷樂舞的發展及“梨園”的產生

唐代初期,由於戰事頻繁,國內尚不安定,樂舞的發展暫時處於停滯狀態。祭祀祠廟隻能“享宴因隋舊製,用九部之樂,其後分為坐立二部”,直至唐太宗平定高昌又收高昌樂後,時始增為《十部樂》,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和《高昌樂》。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製成雅樂,經協律郎張文收、起居郎呂才校正修訂,取音樂與天地同和之意,製十二和之樂:一曰《豫和》,用於祭祀天神。如冬至祀圓丘,上辛祈穀,孟夏祀五方上帝,季秋祭享明堂,均用《豫和》。二曰《順和》,用於祭祀地神。如夏至祀方丘,孟冬祀神州地祗,春秋社祭,均用《順和》。三曰《永和》,用於祭祀鬼神。如??(祭祀先祖)、謁廟,均用《永和》。四曰《肅和》,用於祭祀中敬奠玉帛。在祭祀中皇帝向神?敬獻玉帛時所奏。五曰《雍和》,凡祭祀入俎時奏用。六曰《壽和》,凡祭祀酌酒獻神以及祭畢飲供神酒時奏用。七曰《太和》,伴隨皇帝的行止而奏用。八曰《舒和》,凡皇太子、皇後、國老出入宮門則奏用。九曰《昭和》,皇帝、皇太子飲酒時奏用。十曰《休和》,皇帝、皇太子用飯時奏用。十一曰《正和》,冊封皇後時奏用。十二曰《承和》,皇太子居於東宮,會見大臣時奏用。“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調”。

唐太宗在曆史上不僅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與軍事家,而且對音樂舞蹈也有獨特的見解。《舊唐書?音樂誌》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與禦使大夫杜淹君臣在談到音樂時的一段對話,對我們了解唐代樂舞的發展很有啟發。“太宗曰:‘禮樂之作,蓋聖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沿之隆替,豈此之由?’禦使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亡,實由於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齊之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以是觀之,蓋樂之由也。’太宗曰:‘不然,夫音聲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歡者聞之則悅,憂者聞之則悲。悲歡之情,在於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有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俱存,朕當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以上對話,表明了唐太宗對音樂的態度,他認為國家興亡,音樂不是決定的因素,而在於政治,人們對音樂的感受,是因人們悲歡情緒不同而感受也不相同,從而否定了認為音樂無所作為和把它強調到不適當的高度的傾向,顯示了唐太宗對音樂認識的明確和對樂舞藝術發展的重視,這對音樂舞蹈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倡導作用。

樂舞在古代社會被視為一項重要的儀節,凡逢大典都得有樂舞,而且隨著慶典內容的不同,所用的樂舞也不相同。在唐代,樂舞被統治階級作為一種精神武器,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樣就使得每一個當朝的統治者都努力創作用來表現自己的樂舞。唐代宮廷樂舞的製作,首先是唐太宗所創作的《破陣樂》,它和後來創作的《慶善樂》以及唐高宗所作的《上元樂》,統稱為初唐的三大樂舞。

《破陣樂》原名《秦王破陣樂》,它是太宗為秦王時,四方征討,率大軍破劉武周後,用當時流行的曲子,又吸收了西域龜茲的音樂而創作的,後來作為軍隊作戰時的軍樂,用以鼓舞士氣。繼帝位後,為表示不忘征戰之功,每逢宴會必奏此樂,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又在樂曲的基礎上創作了舞蹈,唐太宗根據作戰時隊伍的進退、回護、包抄、突破等戰術畫了隊形圖,為《秦王破陣圖》,由起居郎呂才訓練一百二十人,頭戴銀盔,身披銀甲,手執戟進行舞蹈,其布局左圓右方,中間展開,兩翼迂回,屈伸交錯,首尾相應,以像戰陣之形。舞分三大段,每段有四個變化,以擊、刺、往來動作為主,歌者相合,後更名為《七德舞》,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又更名為《神功破陣樂》。樂器以大鼓為主,《舊唐書?音樂誌》稱其“聲震百裏,動蕩山穀”,可見是相當粗獷雄渾的。唐太宗創作此舞,是為歌頌其戰功,宣揚其戰績的武舞,無怪乎眾臣列將觀後說:“此舞乃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唐太宗也感慨地說:“朕昔在藩,屢有征討,世間遂有此樂,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

《慶善樂》是唐太宗在他出生的地方――武功慶善宮創作的。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太宗巡幸,在慶善宮宴請隨從,賞賜鄰裏,並為之賦詩十章,由呂才製作樂曲,始稱《功成慶善樂》,並編製舞蹈,又稱《九功舞》,由兒童六十四人,戴進德冠,著長袖衫,紫褶褲,屣履。該舞蹈進退緩慢、穩健,象征文德。據《舊唐書?音樂誌》記載:“唯《慶善舞》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樂器有鍾、磬、箏、箜篌、琵琶、笙、簫、笛、篳篥、腰鼓、銅鈸等,聽起來柔潤悅耳,它與“聲震百裏,動蕩山穀”的《破陣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說《秦王破陣樂》是宣揚唐太宗戰功的武舞,那麼,《功成慶善樂》則是歌頌其政德的文舞。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詔:“郊廟、享宴奏文舞,用《功成慶善樂》……武舞用《神功破陣樂》……”。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又詔:“《神功破陣樂》不入雅樂,《功成慶善樂》不可降神,亦皆罷”,武周以後,《神功破陣樂》和《功成慶善樂》逐漸廢棄,唯留其名。

《上元舞》乃唐高宗所作,舞者一百八十人,皆身著五彩畫雲衣,以象征元氣。據《新唐書?禮樂誌》記載: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之曲,大祠享皆用之。”上元三年十一月,高宗準備親祭南郊時詔令:“供祠祭《上元舞》,前令大祠享皆將陳設,自今已後,圓丘方澤,太廟祠享,然後用此舞,餘祭並停。”

另外,由皇帝參與製作的樂舞還有《聖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光聖樂》《、龍池樂》等。

《聖壽樂》為高宗、武後共同製作,表演規模龐大,舞者一百四十人,頭戴金銅冠,身著五彩畫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遍而畢。有‘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字”。可見此舞為字舞,舞時變化隊形,每次排成一個字。王建《宮詞》中所描述的“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遍舞頭分兩句,‘太平萬歲’字當中”,指的就是此類舞。《鳥歌萬歲樂》是武則天為太後時所作,武後秉政,宮中養有能學人言之八哥鳥,常喊萬歲,故作此樂。舞者三人,身著深紅色大袖衣,並在衣衫畫有八哥鳥圖形,頭戴鳥形冠,舞蹈動作也類似鳥跳躍。《天授樂》是武則天改唐為周,建元天授,故作此樂,用以稱頌武周天下。舞者四人,頭戴鳳冠,身著五彩畫衣。

唐玄宗李隆基在樂舞方麵,確有其獨到的見解和天才,他善於學習和吸收外國和少數民族樂舞藝術的精華,他喜歡擊西域的羯鼓,便把羯鼓定為八音之首。他參與製作的樂舞有《光聖樂》、《龍池樂》等。《光聖樂》舞者八十人,頭戴鳥冠,身著五彩畫衣,歌頌玄宗即位。《龍池樂》,是玄宗未當皇帝時,居於隆慶坊,坊南之地為池沼,中宗常泛舟池中。玄宗即位後,作此樂,其曲用雅樂,但無磬,以歌頌自己之興起。舞者十二人,頭戴蓮花冠,身著五彩畫雲衣。薑皎在《龍池樂章》詩中寫道“日日芙蓉生夏水,年年楊柳變春灣……願以飄?五雲影,從來從去九天間。”

《霓裳羽衣舞》可稱得上是盛唐樂舞的上乘佳作,它流傳很廣,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據《唐會要》記載:“《霓裳羽衣舞》名《婆羅門》,商調曲,開元中,西涼府節度使楊敬逑進”。唐代是宮廷樂舞發展的頂峰,就藝術形式的成就而言,《霓裳羽衣舞》又堪稱盛唐樂舞的絕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詩中對霓裳羽衣舞的服飾、音樂和舞蹈都作了詳細的描述:舞伎身著“虹裳”、“霞帔”,頭戴“步搖冠”,盛飾“鈿瓔”、“玉佩”。樂隊磬、箏、簫、笛、篪次第發音,奏過“散序(即散板引子,以樂器演奏為主)六遍”,仍“未動衣(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至“中序(又稱歌,以抒情慢板歌唱為主,並配有舞蹈)”方“初入拍”,舞伎“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裾時雲欲生”,漸而“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如同萼綠華、許飛瓊淩空招引。高潮時“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最後聽得一聲長引,樂舞齊結。“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詩人的讚詠,更增添了它的聲譽。

唐代宮廷樂舞一般都具有規模大,著裝華麗等特點,但大都缺乏生活情趣,而且它還將隨著其製作者的消亡而消亡,故不能長期保留。

樂舞藝術的高速發展和對樂舞藝人的專門培訓是密切相聯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創立的“梨園”,可算得上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皇家音樂學府。《新唐書?禮樂誌》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梨園中的男弟子,主要選自太常寺所轄坐部伎中,如當時有名的馬仙期、李龜年、雷海青等都在其內。梨園中的女弟子,主要選自宮中色藝俱佳者充之,如楊玉環就是由宜春北院進而冊封為貴妃的。小部音聲是由三十名十五歲以下兒童組成的,自幼培訓,也參加演出,如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玄宗與楊貴妃巡幸驪山,正逢貴妃生日,玄宗命小部音聲於華清宮長生殿演奏,恰逢嶺南進獻荔枝,玄宗即把小部音聲獻的新曲命名為《荔枝香》。梨園還可分為“宮內梨園”、“太常梨園”和“禁苑梨園”。“宮內梨園”主要是為皇帝和後宮所設立的,專為宮內娛樂,它的成員可說是真正的皇帝梨園弟子,皇帝經常以身示教,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禁苑梨園”為朝廷所設,供文武百官賞悅樂舞。“太常梨園”則為國家專管樂舞的機構所設,人數和影響都比前者更多更大,所以它對當時樂舞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