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反對聲音中,有王安石曾經最親密的朋友、許多幫助過他的人:曾經的好友司馬光,曾經欣賞他的上司歐陽修,文壇的領袖蘇軾,曾經主張變法的富弼,曾經在皇帝麵前推薦他的韓維……這些人在大宋王朝無不是響當當的人物,他們同樣為國為民,也同樣反對王安石這般改革。
改革,並不一定是好事;利民的政策,傳到基層時,也並不一定真正利民。
王安石在描繪他的政治藍圖時,忘記了最關鍵的要害:中國龐雜的官僚體係。
此時,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明顯暴露出來——他太執拗了。他不聽任何勸告,不作任何檢討,他始終相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他對自己說:我胸懷坦蕩為了國家,難道有錯嗎?
有了神宗皇帝的支持,王安石大權在握,他痛下狠心,清除一切反對他的人。罷官的罷官,發配的發配,貶職的貶職,隻要是反對改革的,一律排斥!
司馬光以私人的身份拜訪王安石:“介甫兄,你我昔日皆在包公手下共事,也曾是文學好友。我以昔日朋友的身份勸你一句,不要太執拗了。”
王安石以禮相待,但他拒絕了司馬光的勸誡:“昔日包公宴請我等,執意勸酒之事,司馬兄可曾記得?”
那是十幾年前,年輕的司馬光與王安石同在開封府包拯手下做事,一次酒宴上,包拯勸兩位同僚飲酒,司馬光推辭不過,稍飲了一小杯,而王安石卻堅持不飲,其執拗的性格讓包拯很下不了台。
司馬光歎了口氣:“介甫兄,你性格偏執,不給情麵,是成大事的障礙呀……”
王安石麵露不悅:“司馬兄,我胸懷坦蕩,為官清廉,變法乃是為國家大義,不是為個人榮華。我何錯之有?”
司馬光一時語塞。
隻是,司馬光對王安石不再抱希望了,他們已然成為兩條道上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而王安石,執意要清除那些“阻擋改革的落後分子”。
一場秋風,肅殺拂麵。
改革的背景下,有多少人需要付出代價?從神宗熙寧二年(1069)始,反對新法的人中,蘇轍、黃庭堅、韓維、富弼、文彥博等一批重要臣僚先後遭貶謫……翰林大學士司馬光主動提出辭職,大理評事官蘇軾請求離開京城去外地,一批文化大師們成了這場變革的犧牲品。
瑟瑟秋風吹進來,皇宮大殿裏少了許多熟悉的麵孔。王安石站在群臣麵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他決心將改革進行到底,不惜一切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