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東孫策(1 / 3)

孫策(175-200),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並在討伐割據江東的各軍閥的過程中增強自軍實力,終於統一江東。後因被刺客淬毒刺傷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稱帝後,追諡他為長沙桓王。

父:孫堅

母:吳國太

伯父:孫羌

叔父:孫靜

舅:吳景

配偶:大喬

弟:孫權、孫翊、孫匡、孫朗

妹:孫尚香

堂兄弟:孫賁、孫輔、孫暠、孫瑜、孫皎、孫奐、孫謙

連襟:周瑜

子:孫紹

女:陸孫氏(陸遜妻)、顧孫氏(顧雍子顧邵妻)、朱孫氏(朱治子朱紀妻)

孫:孫奉

外孫:陸抗、陸延(早卒)

孫策是孫堅長子,孫堅娶寄居吳郡錢塘縣的原吳郡(今蘇州)吳姓太守之女為妻(史稱吳夫人),生有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堅長年征戰,將家眷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孫策十餘歲時,已廣交朋友,頗有名聲。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周、孫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誌,英達夙成。因而壽春一見,便推誠相待,結為好友。周瑜勸孫策移居舒縣,以便往來,孫策應允。於是,周瑜便讓出靠道邊的大宅院給孫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無,年幼相知,世稱為“總角之好”。

孫策乃吳氏所出,孫堅長子也。在東漢末期的****年代裏,作為地方將官的孫堅,往往是常年征戰在沙場上,而撫養、教育兒女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吳夫人的身上。而吳夫人教育兒女也很有辦法,總是寬容、誘導,諄諄教誨,讓兒女自己領悟,明辨是非,於是孫策、孫權兄弟禮賢下士,尊重人才,二人依次接手父親基業,最終把吳國推向最高峰,和蜀,魏呈鼎足之勢。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戰死,享年三十七歲。孫策當時虛歲十七,他將孫堅的靈柩運回,葬於曲阿縣(今江蘇丹陽縣)。事畢,孫策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結納豪俊之士,待養成羽翼,為父報仇。

孫策的為人開朗、直率、大度,善於聽取部屬的意見,很會用人,說話又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士人、百姓的擁戴,士民都願意為他拚命效忠。

名士張紘因喪母,時居江都。孫策幾次拜見,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孫策先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紛,英雄豪傑,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幹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裏去,請求他把先父當年的舊部交我統領,然後到丹陽(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江蘇吳縣)、會稽(浙江紹興),報仇雪恥,做朝廷的外藩。您以為如何?”張紘推托:“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有服在身,對您的事,實難幫忙。”

孫策進一步請求:“您的大名,遐邇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誌向得伸,血仇得報,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孫策眼中不覺落下淚來。

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著忠壯之氣,深受感動,終於對孫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年周朝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隻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職分了。您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恥也指日可待。那時您憑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群雄,匡輔漢室,所建的功業,絕不會下於齊桓、晉文,定會流芳千古,豈止作一個外藩呢?目前世亂多難,如果您想建功立業,就當南渡,我將與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孫策聽了張紘的一番話語,心中鼓蕩難平:“一言為定!我馬上開始行動!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現在都托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使我無後顧之憂。”孫策馬上趕赴壽春,去見袁術。他流著眼淚對袁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袁術聆其語言,察其舉止,知道他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自己又心有不甘。於是,袁術便說:“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為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們,召集兵勇。”孫策便接了自己的母親,帶著汝南人呂範和同宗孫河,到了丹陽曲阿。依靠舅父的力量,不久,孫策便召募到兵勇數百人。但是不幸遭到涇縣大帥祖郎的襲擊,差一點丟了性命。孫策隻好又去見袁術。袁術這才將孫堅舊部一千多人交還孫策統領。從此,孫策漸漸流露出英雄本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漢朝廷太傅馬日碑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以禮征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袁術的大將橋蕤、張勳也都愛慕孫策的風采。袁術見孫策少年英雄,常歎息說:“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三國誌·吳書·孫討逆傳》)

孫策一騎兵,犯罪後為逃避責罰,逃進袁術的軍營,藏到馬棚裏麵。孫策派人追捕,直入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當場斬首。事情結束後,孫策才去拜見袁術,說明情況,向他道歉。袁術說:“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也?”(《三國誌·吳書·孫討逆傳》)這件事,進一步提高了孫策的聲譽,軍中對孫策也更加敬畏。袁術為人反複,往往言而無信,起初他許諾任用孫策為九江太守,不久,卻改用丹陽人陳紀。後來,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治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正巧孫策以前曾去拜訪陸康,陸康隻讓主薄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又許願說:“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三國誌·吳書·孫討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