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戈化玉帛

【釋義】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這裏表示戰爭。玉帛:瑞玉和束帛。帛是絲織品,古代諸候會盟時的禮物。指變戰爭為友好相處,化敵為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獻公把女兒嫁給了秦穆公,史稱“秦晉之好”。獻公死後諸王子因爭王位而內亂,秦穆公幫惠公即位,並幫助晉國度過了災荒之年。後來秦國發生了災荒去向晉國求救,晉惠公卻拒不援助,並且遲遲不肯送給秦國自己許諾過的城池,秦穆公大怒,起兵伐晉。晉軍一觸即潰,晉惠公帶兵逃到韓地。秦兵追到韓地,結果晉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帶到秦國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聽說同父異母的哥哥晉惠公被俘,認為晉惠公忘恩負義,現在又成了俘虜,是她的極大恥辱。於是,她領著幾個兒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滿柴草。然後,她命令人們穿上喪服迎接穆公,並且讓他們傳話說:“上天降下了災難使得秦、晉兩國國君不得用玉帛相見,而是大動幹戈。我堅決不見晉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帶進國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

秦穆公無奈,隻好把晉惠公暫留靈台。並在不久即與晉國重修於好。

廣開言路

【釋義】言路:進言的道路。本義為大開進言之路。指讓人們盡可能廣泛發表意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來曆傳》。

東漢安帝時,有人告太子劉保謀反。當此事傳到安帝耳中時,安帝氣憤不已,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討廢除逆子劉保之事。

大臣們對此意見不一,爭論不休。以大將軍耿寶為首的都說太子謀反是決不能容忍的,必須廢除。而大臣來曆等人卻說:“太子雖有不恰當的舉動,但他年紀尚輕,不辨是非,一定是被人左右,一時糊塗的緣故。而且,廢立是件大事應慎重對待。”

安帝經過反複考慮,還是決定廢除太子。來曆等還不罷休,苦苦哀勸,替太子求情。安帝很不愉快,於是頒下一道詔書:“朕(皇帝的自稱)以前總是盡量給大家提供發表意見的機會,‘廣開言事之路’,但是絕不能讓有些人用來替別人開脫罪責。”後來太子終被廢除,大臣來曆也被罷免了。

門可羅雀

【釋義】門口可以張網捕捉鳥雀。形容門庭冷落,賓客稀少。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

漢武帝時的汲黯為人正直,處事公道,親朋鄰友都很尊重他,他從年輕時就研讀老子和莊子的著作,但無意高官厚祿,揚名顯祖。而地方官員認為國家正缺少像汲黯這樣的人才,於是積極向上舉薦他。

對汲黯的推薦一級一級傳到上衙,最後連漢武帝都聽說了汲黯的公正廉明,立即任命他為主爵都尉。不久,又調他任東海太守。

汲黯到東海上任後,他奉行簡政寬刑的政策,深受他手下的官員尊敬。他屬下的各縣縣令都向他學習,不擾民,不亂攤派。於是百姓們對汲黯更加愛戴。由於他在太守任上政績突出,他再次被調回朝廷任職。

漢武帝初年,漢朝的北方邊境經常受到匈奴的襲擾。匈奴軍隊經常侵入邊境,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生活非常動蕩,邊境的地方官員無法抵抗匈奴的侵略,多次向朝廷告急。

漢武帝覺得再這樣下去,不但百姓受苦,而且還會使匈奴有恃無恐,發展下去勢態會更加嚴重,決定調集重兵狠狠地打擊一下匈奴。

漢武帝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各位大臣,讓他們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許多大臣覺得大漢的國力還不足以承擔這樣的壓力,但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時,隻有汲黯直接了當地談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對漢武帝說:

“陛下,臣曾聽說高帝(劉邦)率大軍30萬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連猛將樊噲都被圍在軍中,難以突圍。現在,陛下勇略不如高帝,將軍不如樊噲,這仗打不得!”

聽了汲黯的話,漢武帝心中十分不悅,對汲黯的看法有了改變。後來汲黯被免了職。

另有一個叫鄭莊的人,他作太史的時候,告訴看門人說:“凡是來見我的人都是賓客,不論貧富都要一視同仁,以禮相待。”

鄭莊也很清廉,自己沒有什麼家財,但來向他借貸的人卻不少,而他從不拒絕,借出後更不去討要。他家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每當遇到屬下對國家大事有比較高明的見解,鄭莊都馬上向漢武帝推薦,唯恐埋沒了人才,於國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