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之窗”。通過這扇窗,我們既可以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表達我們的思想、情感。高爾基曾生動地描述列寧演講時的目光:“在他那蒙古型的臉上,一雙銳利的眼睛在閃閃發光,表現出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對謊言的反對和對生活的忠實。他那雙眯縫著的眼睛在燃燒著,使著眼色,諷刺地微笑著,閃耀著憤怒。這雙眼睛的光澤使得他的演說更加強烈,更加清新,有時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從他的眼睛裏噴射出來。”列寧是我們的典範。我們應善於運用各種目光與對方溝通:你目光炯炯,會使聽眾振奮;你與聽眾目光接觸,會使對方感到你對他們注意、重視、欣賞;你目光柔和,勢必可以傳達對聽眾的讚許、鼓勵、喜愛……
在運用目光時應注意的是不可老盯住對方。英國體語學家莫裏斯說:“眼對眼的凝視隻發生於強烈的愛或恨之時,因為大多數人在一般場合中都不習慣於被人直視。”研究表明,交談時,目光接觸對方臉部的時間直占全部談話時間的30~60%。在演講、上課、作報告、宣傳產品等場合由於空間大,視野廣,則應持續不斷地把目光投向聽眾,這樣才能與聽眾保持不斷的聯係。
(2)要善於用表情說話
有人曾問古希臘大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對於一個演說家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德摩斯梯尼答道:“表情。”又問:“其次呢?”“表情。”“再其次呢?”“還是表情。”足見表情在宣傳鼓動中的作用。表情可以分為麵部表情和體態表情。人的麵部表情極為豐富。伯德惠斯特爾估計說:“光人的臉,就能做出大約250000種不同的表情。”表情與說話內容的配合最便當,因而使用頻率相當高。笑是最重要的表情之一。真誠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證。它向對方表明自己沒有敵意,並表示歡迎和友好。微笑如春風,使人感到溫馨和愉快,它給交談帶來融洽平和的氣氛。在演講或交談中,除盡可能微笑外,還應隨著談論內容的變化,及時向對方流露同情、安慰、欣喜等表情,以便於感染和溝通。
體態表情指身體姿態與動作手勢。身體姿態是人內心狀態的外現。麥拉賓研究指出人在說話時身體傾向對方,表示對對方有好感;人的說話時姿勢很自在,可表明不大喜歡對方,但也不怕他。若怕他,姿勢就緊張不靈活;若喜歡他,身體放鬆的程度就增加。我們在談話時應善於通過姿態向對方表示善意、讚許、尊重或敬佩。動作手勢在說話中可以發揮吸引、激勵、替代等多種作用。因此毛澤東把“以姿勢助說話”列入“十大教授法”。中外許多演講家都十分注重運用手勢。至今我們仍可通過照片和紀錄影片領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掰著手指對戰士演講和在天安門城樓上向群眾揮手的風姿。列寧演講中的手勢也很有魅力,正如高爾基所說:“他的一隻手伸向前方,稍微往上抬起,手掌好像是在捕捉著每一個字眼。”因而斯大林說,列寧講話能“把聽眾俘虜得一個不剩。”
(3)要善於用語調道情
“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我們從人說話的腔調中可以揣摩出真實的信息;我們也可以有意運用音調、音質、音量和音速(這些亦稱為“類語言”或“副語言”)去微妙地傳達各種情感。前麵事例中的趙丹就是這方麵的大師。無獨有偶,意大利影星羅西有一次出席有外賓參加的宴會,當客人請他即席表演一段悲劇時,隻見他用意大利語念了一段“台詞”,客人雖聽不懂,但聽到他悲傷的聲調,看到他痛苦的表情,都禁不住流下眼淚。席間一位意大利人卻借故跑出大廳,到走廊大笑不止。原來,羅西朗誦的哪裏是什麼台詞,而是宴會的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