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選秀女內監出京 赴皇都嬌娥灑淚(1 / 3)

詩曰:一編欣喜有奇文,奸佞忠良各判分;決獄同欽包孝肅,平戎共仰狄將軍;威棱麵具留佳話,旋轉宮闈立大勳;莫笑稗官憑臆說,主持公道最情殷。

卻說大宋真宗天子,乃太宗第三太子。名恒,初封壽王,尋立為皇太子,太宗崩,遂登大寶。在位二十五載,壽五十五而崩。溯其即位在戊戌鹹平元年,其時乃契丹統和十六年。考帝之初政,寬仁慈愛,大有帝王度量,然好奉道教,信惑異端,以致禍亂叢生,屢有邊疆之患,後有契丹澶州之擾也。

且說真宗登基後,即進劉皇妃為東宮皇後,封贈李妃為宸妃,二後俱得寵幸。其年兩宮皇後齊懷龍妊,真宗暗暗欣然,惟願二後早生太子,接嗣江山。當時朝中文武,自首相一品以下,二三四品官不下百餘員。其中忠誠為國者不少,奸佞不法的亦多。時稱為賢良的有太師李沆、樞密使王旦、平章寇準、龍圖閣待製孫奭四位大臣,真乃忠心貫日的賢臣。隻有王欽若、丁謂、林持、陳彭年、劉承畦五人,相濟為惡,聚斂害民,時人號為朝中五鬼。又有包拯初為開封府尹,龐洪職居樞密副使,忠佞二臣,容後交代。

卻說庚子三年,有內監陳琳,一天出朝上殿,俯伏金階,口稱:“我主萬歲,奴婢見駕。”天子一見說道:“你乃掌管宮闈,司禮內監,今來見朕,有何章奏?”陳琳奏道:“奴婢並非文武司職,並無本章上奏,不過麵陳罷了。”天子道:“你且當麵奏來。”陳琳道:“隻因上年蒙我主隆恩,放出宮內中年妃嬪一千五百餘名,各官民父母領回已訖。如今三宮六院,缺少了許多妃嬪,遂覺不夠使喚,望乞我主萬歲頒旨,另選少艾,以備宮中充用。奴婢職掌內宮,不敢隱瞞。”當下天子聞奏,暗想:宮中妃嬪,上年雖則放出一千五百餘名,目下少年者尚屬不少,倘若再選,豈不有屈民間多少年少美女!如今朕有個主意,想上年王嫂賓天,八王兄中饋已缺。他年將半百,尚無後嗣,不若趁此選點秀女,挑其美麗超群有貴相的,送與王兄作配,豈不是美事。倘若一二載產下麟兒,以接宗枝,也未可知。當日真宗想定主意,隨即降旨前往山西太原。隻許一府挑選才女八十名,不許多選,亦不得借端滋擾良民,限五個月內回朝繳旨,即命陳琳前往。陳琳領旨,天子退朝進宮,文武官員各回衙署不提。

單說內監陳公公齎了聖旨,帶了八名近身勇士,一千護送宮女的兵丁,一路長行,一月餘方得到了山西省首府太原。早有大小文武官員前來迎接欽差。陳公公一路進至城中,一同滾鞍下馬,到了大堂,開讀聖旨已畢。眾文武接旨之後,一同見禮,依次坐定,談說一番。是夜署酒相待,晚膳已完,眾文武各自散去不表。

卻說太原府城中大小文武五十多位官員,當時得知萬歲旨下,挑選才女,以備內宮之用,大家怎敢延慢。知府轉委知縣,傳集保領人等,一刻齊集縣堂。有縣主吩咐傳言:“當今萬歲旨意,挑選美女八十名。不論官家宦女,民家才女,凡十三歲以上,十九歲以下,生來才貌兩全,俱要報名上冊。限十日之內,報足八十名之數,候欽差挑眩如有匿名違命徇私,定當重責不貸。”眾保各領命而去。

當日地方保領於一府之中,城廂內外,不論名門宦戶,逐一點名核查。不想太原一府地方,軍民百姓,貧富不一,聞此消息,甚是驚惶。內有許了人的,自然即時完娶,其年少些未曾定配的,倉卒間也不用過聘,立刻嫁娶的甚多。至有年高定了年少,貧賤娶過富豪的也不少。若論挑選宮女,於一府地方隻選八十名,眾民何故如此慌忙?皆因父母愛惜子女,好不容易將女兒育成十四五歲,有六七分姿容,倘或被選,便永無相見之日,猶如死了一般,為父母者又怎不著急?當日不特民間慌亂,即名門官宦之家,倘有美貌超群、才情出眾的,也都不敢隱瞞,隻因奉了聖上旨意,你傾我軋,皆要獻出。

期滿這一天,眾美人帶至金亭驛中,計民家美女卻有二百餘名,內中官宦之家的貴女不過二十名。陳琳一一挑選過,其上等美麗,身材窈窕,纖纖指足者,不過五六十名,其餘的雖然有六七分容貌,不是麵色黑些,便是身材不彌,都選不上。

陳琳道:“眾位大人,你們若不嗔怪,咱就直言了。想聖上上年放出中年宮女一千五百餘名,如今隻選回稍美者八十名,可謂仁德之至了。咱家臨出京之時,聖上曾命要首選一名絕色才貌雙全的為貴人,豈知太原一府地方,八十名尚且不足,眾位大人試想,難道咱家就這樣還朝複命不成?倘列位大人有意隱瞞,欺著聖上,就難怪陳某親往挨查。倘若眾官長中查出有美麗貴人,勿言某之不情,奏明聖上,以違旨論!”眾文武聽罷,皆無言語,隻是眼睜睜的看著一位官員。此人姓狄名廣,現為本省太原府總兵,祖上原居山西,他祖父名狄泰,五代時曾為唐明宗翰林院。父親名狄元,於本朝先帝太宗時,職居兩粵總製,威震邊夷,名聲遠播,中年而亡。老夫人嶽氏尚存,生下一子一女,長子即今狄廣總爺;後得懷胎幼女,喚名千金,長成十六之年,真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不獨精於女工,而且長於翰墨,還未許字人家。這嶽氏老太太愛之猶如掌上之珠,怎肯去報名上冊?如今狄廣聽了陳琳要親身到各府搜查,眾官員也都知狄門有此美女,內中亦有為子求過婚的,隻因老太太不舍,未能成就。當時狄爺知瞞不過,心中悶悶不樂,隻得與眾官同聲說道:“陳公公將就些,且寬限我們三天,如有美不獻,一朝奏知聖上,也怪不得了。當時陳琳允諾,眾文武各散回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