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寫好小說之後,一直有一個夢想,要將這本小說搬上銀幕,而且要自己親自做導演,因為這個故事是他青春年代難忘的銘記。
從2005年開始,除了給媽媽治病,他就將餘下的小說版稅存起來,他知道拍電影是需要錢的,需要很多很多錢。
從籌拍這部電影到真正開始,他遭遇了許多嘲笑和質疑的聲浪。想想似乎這些嘲笑也有道理:作為一名網絡寫手,九把刀完全沒有拍片經驗;因為製作費用實在有限,男女主角請的都是沒有拍片經驗的年青人,與“明星”根本不沾邊;找攝影師時連續被7位攝影師拒絕接案,最後找到一個沒拍過電影的攝影師;整個團隊所有人都是菜鳥……
這是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組合,要說這樣的組合能拍出賣座的電影,說破了大天恐怕也沒人信。在電影剛開拍後,最大的投資方因為沒有信心而撤資離開。
但九把刀就認準了死理兒:我打算用這些年累積下來的版稅去對付這一場冒險,我買過車,買過房,但從今以後我可以說,我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
然而,更令無數人大跌眼鏡的是:由這一群菜鳥鼓搗出來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在台灣大賣4.1億新台幣,創下台灣電影史上“最快破億”記錄,成為2011年台灣最賣座第2名。在香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總票房達8千多萬,進入香港電影史上華語票房前10名。
《那些年》是一個格局比較小的故事,沒有恢宏的場景和壯闊的畫麵,但卻再現了每個人青春萌動時光,再現了那種既美好又欲說還休的情愫。每個人都曾有過青春,無論記憶裏的青春曾經是灰暗的,還是明亮的,但底子都是萌動與羞澀的。
好了,九把刀的三句話說完了,這才想起來說說九把刀是誰?他本名柯景騰,1978年生於台灣彰化縣。
“九把刀是年輕有為一代當中,最具金庸與倪匡實力的作家。”這話是《流星花園》製片人,“偶像劇之母”柴智屏說的。
這樣的評價,不算低了吧。
成功需要等待
文/陳亦權
史蒂夫?諾曼是美國著名的營銷大師,在他70歲高齡的時候,他決定退出職業生涯,在宣布退休的那一天,他應斯坦福大學的邀請,來到學校的演講廳做成功經驗的分享演說。
那天,演講廳裏座無虛席,所有人都殷切地等待著這位偉大的推銷員發表精彩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後,人們卻發現舞台上居然搭著一個大大的鐵架子,鐵架的正中央則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
史蒂夫?諾曼先是讓助手拿出一個大鐵錘,然後他隨意叫了一位身強力壯的年輕觀眾,史蒂夫?諾曼讓他拎起大鐵錐去砸那個大鐵球,一直把這個大鐵球砸得晃動起來為止。年輕人拉開架勢揮動大鐵錘,全力向鐵球砸去,可是鐵球卻一動不動,於是年輕人又使出更大的勁兒砸去,連續幾下之後,鐵球依舊沒有晃動起來,他自己卻累得氣喘籲籲。“這隻鐵球太大了,我這個錘子雖然大,但仍不足以使它晃動起來!”年輕人沮喪地說。
“是嗎?那你看我的!”史蒂夫?諾曼說著,從口袋裏掏出一隻小榔頭,然後全神貫注地對準那個巨大的鐵球,“當”地敲了一下,再停頓一下,然後又用小榔頭“當”地敲一下,再停頓一下,就這樣,他若無旁人地一直敲著。
台下的每一人都好奇地看著,沒人能搞明白史蒂夫?諾曼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藥,有的人甚至開始輕聲取笑他:“大鐵錘都砸不動那個大鐵球,難道他想用這隻小榔頭把大鐵球敲晃動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史蒂夫?諾曼依舊用小榔頭輕輕地敲擊著大鐵球,當這個富有節奏的敲擊持續到40分鍾之後,觀眾席上突然有個人大聲地喊了起來:“球動了!”人們這才發現,大鐵球終於以很小的幅度晃動了起來,並且在史蒂夫?諾曼持續不斷的敲擊中幅度越蕩越大,演講廳裏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時,史蒂夫?諾曼把小榔頭放進口袋,對觀眾們說:“成功需要等待,它就像這個晃動的大鐵球,你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隻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在疲憊中放棄追求,二是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