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在貝殼裏的海88(1 / 1)

智慧不斷檔

文/陳誌宏

盲人歌手楊光,成為《星光大道》2007年度總冠軍之後,又把自己成功的姿容定格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表麵看來,楊光靠藝立身,博得成功,但我覺得,真正支撐他走上成功之路的,是他源於內心的,使其通體透亮的智慧之光。

楊光八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患先天性視網膜母細胞瘤,永遠失去了光明。

上帝是仁慈的,見不到光的楊光,被賦予神奇的聽覺。從小,他對聲音和旋律格外敏感,心聲相應,親密融和。母親特意請老師對他進行聲樂輔導,讓他在音樂世界裏翱翔。

才華,如果沒有智慧導航,就難免不落入孤芳自賞的境地。楊光的音樂天賦以及歌唱才能,能讓他沒有什麼懸念地考入長春大學,甚至不費什麼波折地進入殘聯安排的工作單位,過上無驚也無憂的生活。但有智慧引領,他走得更遠。

智慧的第一次閃光,源於楊光應考北京某殘疾人藝術團,那一年,他18歲。他覺得自己應該走出家鄉哈爾濱,去更廣闊的天地,打拚未來。這是一種拒絕保守、打破常規的人生智慧。

楊光如願地考上了這家殘疾人藝術團,成為一名獨唱演員,並且很快就成長為“台柱子”。他是一個刻苦勤奮的藝人,但世上有多少藝人不是這樣的呢?

是智慧讓楊光勤奮刻苦的光環成倍地放大,大至耀眼。

藝術團的舞台,比老家大多了,數年之後,他就覺得大限到來。今天在此地唱了一首歌,明天風風火火趕到另外一個地方,唱的還是那一首歌。一首歌,被認定唱得好,就毫無變化地重複。藝術的追求,鍾情於變化,一塘死水,無法激起美麗的浪花。

楊光的第二次智慧閃光,源自對重複的反叛。他不喜歡一首歌唱到底,不喜歡不斷重複的人生。為了準備一家電台的新人新歌比賽,楊光索性向團裏遞交了辭職報告,盡管團長再三挽留,他也毫不動搖。離開藝術團後,沒有了生活來源,楊光成了徹頭徹尾的“北漂一族”。掙的錢所剩無幾了,怎麼辦呢?楊光想到了賣手機。手機賣掉了,但聯係不能斷,如何運作,這需要生存的智慧。

他到西直門那邊,向路人兜售自己的手機,1500塊買來的,八九成新,他開價900元,而人家隻願出600元,幾經討價還價,以700元成交。然後,他再花200塊錢,整來一個破手機,對付著聯係之用。對於自己需要的破手機,他有三條選擇標準:1、手機電池要緊實,不能鬆動;2、通話質量要好;3、拿在手裏晃一晃,不能有稀裏嘩啦的聲音。

通過這件事,楊光更加認準了自己所感悟出來的一個理:“錢可以斷檔,但智慧不能斷檔。”

他模仿曾誌偉、單田芳、文興宇、劉歡、馬三立、劉寶瑞、葛優等藝術家的聲音,不是簡單的仿聲,而是仔細琢磨他們的發音原理,此後,更向著“帶故事模仿”、做廣播故事、電視電影配音等方向發展——這正是非同尋常的智慧含量;他在唱別人的歌,也為自己的母親創作了《家裏還有一個人在等你》、《你是我的眼睛》,為北京殘疾人奧運會唱《相聚北京》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這更需要創新求索等寶貴的人生智慧。

人的一生,斷檔的東西可以有很多,但唯一不能斷檔的是智慧。智慧是一個完整的檔期,不能缺少年月,甚至不能缺少分秒,唯其如此,我們才能踏進成功之門,擁有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