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在貝殼裏的海99(1 / 1)

生命的缺失 秦大士真誠化解危機

文/薑欽峰

乾隆十七年,皇太後六十聖誕的萬壽恩科,殿試結束後,主考官照例將前十名考生的試卷上呈皇帝,等待欽點狀元。評卷大臣們一致推秦大士為一甲第一名,但這不能算數,最終結果還得由皇帝親自定奪。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聰明好學,10歲便能寫詩作文,23歲考中舉人,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的確才華橫溢。

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當即折服,論真才實學,今科狀元非此人莫屬。

但是,當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貫時,不由得猶豫起來,他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北宋大奸臣秦檜。乾隆心想,兩人的籍貫相同,姓氏相同,這個秦大士會不會是秦檜的後代呢?萬一是真的就麻煩了,奸臣的後代怎麼能當狀元呢,傳出去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乾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越想越覺得此事非同小可,必須查個水落石出,於是立即召見秦大士。見到秦大士,乾隆開門見山就問:“你是不是秦檜的後代?”秦大士滿心歡喜而來,萬沒料到,皇上竟會有此一問——世上真有這麼巧的事,他確實是秦檜的後代!

事關重大,秦大士趴在地上,頓時汗如雨下,不知該如何作答。他麵臨著兩難選擇:要麼如實相告,前程肯定完了;如果矢口否認,就賣掉了祖宗,這是不孝,而且犯了欺君大罪,這是不忠,弄不好腦袋要搬家。無論哪種選擇,都是死路,秦大士思索片刻,索性壯起膽子高聲說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愧是大才子,機智過人,此言一出,便流傳後世。在當時的情境下,這短短的七個字,含義實在太豐富了。首先,他對皇帝的疑問不置可否,等於默認了是秦檜的後代,但又不明說,給雙方留下一條退路;第二層意思更妙,一朝天子一朝臣,隻有北宋那樣的昏君才會讓奸臣當道,而大清朝現在有您這樣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出現奸臣呢?

秦大士繞開了皇帝的問題,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又順帶拍了皇帝的馬屁,不露聲色,恰到好處。乾隆何等聰明,哪會聽不出弦外之音,更加欣賞他的過人才智,當即龍顏大悅,欣然點秦大士為新科狀元。秦大士巧妙地化解了危機,成為清朝第43位狀元,被授翰林院修撰。

秦大士雖然過了皇帝這關,但要想過天下百姓這關,就沒那麼容易了。秦檜的惡名實在太大,尤其是在民間,被說書的、唱戲的添油加醋之後,人們更加對其恨之入骨。大奸臣的後代不僅做了官,還當了狀元,以當時的道德標準來看,人們在感情上的確很難接受,總會不由自主地把他與秦檜聯係起來。他特殊的出身,甚至成為同僚們的笑料。

秦大士麵臨著巨大的信譽危機,無形中被貼上了奸臣的標簽,有點冤,又很無奈。曆史無法改變,祖先留下的汙點,他永遠無法抹掉。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秦大士高中狀元後,高調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嶽飛。在嶽飛墓前,看到秦檜夫婦的塑像被反綁雙手,長跪於此,秦大士沉思良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情真意切,立場鮮明。此話傳出,人們頓時對秦大士刮目相看,無不肅然起敬,終於相信,秦檜的後代跟他的確不一樣。

自秦檜之後,秦家後代陷入的數百年的信譽危機,終於被秦大士成功化解。對於祖先犯下的錯誤,他沒有刻意隱瞞,更沒有百般抵賴、護短,而是勇於擔當,牢記教訓,時刻警醒。他說到了,也做到了。秦大士一生為官清廉,造福百姓,至今傳為佳話。二百多年後的今日,在南京長樂路的秦大士故居門前,前來參觀緬懷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曆史也好,戲說也罷,有一個道理總是顛撲不破的——唯有真誠的人才能獲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