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飯館的主打產品,接下來就是選址了。毗鄰商業街的門頭租金太貴,想也不敢想。當時正好附近社區裏一家飯館因為虧本要盤出去,雖然地理位置不是很好,但附近人群上班族比較多,他們平時難得吃上一頓餃子,還是有市場的。並且店主急於要把店盤出去,租金相對來說要便宜很多。最後李姐以三萬元的價格把店盤了下來。
燭光晚餐使小店打開局麵
開始,生意冷清,開張一個月,鮮有人問津。而且附近已經有兩家家常菜館,競爭很激烈。每天的帳是隻出不進,還要負擔其中兩個人的工資。長此以往,早晚會關門。正在餃子館裏的人為生意犯愁時,機會來了。一天,小區集體停電,晚上9點才來電。另外兩家飯館也掛出了“今日停電,停業一天”的牌子。而李姐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個難得的機遇,尤其是晚上,大家不方便做飯,多半會選擇外出就餐。李姐和店裏的服務員從得知停電的消息起,就馬不停蹄地張羅著,麵粉、餃子餡準備了平時的三倍多。至於店裏的燈光問題,李姐準備了大量的紅蠟燭,每張桌子上放了兩根,點起來,還真別有一番燭光晚餐的風情。
果然,臨近傍晚,客人源源不斷地光顧著這個平日裏被冷落的餃子店。落座後,還不停地抱怨找不到吃飯的地方,隻好吃餃子了。結果那天的生意好的出奇,原先準備的材料根本就不夠,按李姐的話說,如果準備的量是平時的5倍那麼多還差不多。李姐的餃子店有個原則就是餃子從來都是現包現煮,呈給客人的都是新鮮的。即使客人再多,這個規矩也不能打破。臨走時,客人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表示有時間一定會再來光顧。這一次,李姐的餃子館算是打出了名堂,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家餃子館。尤其是一些年輕的上班族,平日裏吃慣了大魚大肉,綠色食品也乏味了,偶爾吃一頓餃子還挺新鮮的,而且很有過年團圓的氣氛。這對於每年過年很少回家團圓的年輕人來說,無疑又是一筆情感回報。
熱心助人贏得良好商業信譽
李姐目前的餃子店有八名服務員,都是外地來城市打工的年輕人。有很多是熟人介紹進來的。李姐不僅給他們每個人每月700元的工資,還管吃管住。不僅如此,李姐還關心他們的個人生活,按她的話說,畢竟都是一群年輕人,萬一把持不住做出什麼傻事來會耽誤了他們的一生。所以就得有個年長的人像母親那樣去看護著他們。
一次,服務員小張得了急性闌尾炎,李姐率先拿出了1000元捐助。還抽空去醫院探望。服務員小張至今對李姐為她倒便盆的事念念不忘,並表示要像孝敬自己的母親一樣去孝敬老板娘。
李姐不僅對自己的員工貼心,對外人也從來都很慷慨。一次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她們店裏推銷一種沒有名氣的芝麻糊,考慮到現在的大學生也不容易,李姐就買了10袋。事後,客人們對這種芝麻糊的反響並不是很好,最後還是李姐和她的員工把這些芝麻糊喝掉了。兩年後,這個大學生又一次光顧李姐的店,此時的他已經升為業務經理。並一再表示當時的他已經被多次拒之門外,是李姐又重新點燃了他的希望,他才走到了今天。
如今李姐的家庭已經沒有什麼負擔,兒子也今年畢業並找到了工作。李姐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打造以餃子為主的,並配以一些特色菜的“李姐餃子”品牌。這也是她多年的夙願,當初不敢放手去幹,因為畢竟有一家子的負擔,做起事來難免有些畏首畏尾。現在不同了,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