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所以要拒絕諸葛瑾提親,主要是因為他此時對東吳人眾輕視已極,認為他們全是無能鼠輩。而他自己自視甚高,兩相比較,反而覺得孫權之子配不上自己的女兒。但平心而論,關羽的看法是十分錯誤的。孫權好歹也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他的父兄也是靠著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創下江東六郡八十一州這份基業的。反觀關羽,最初也不過是個白身,遇到劉備之後,才漸漸累計功名,至於封侯。說實話,就算孫家強不過關家,拉個平手也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如果孫權不選諸葛瑾當使者的話,換一個能言善辯之士,一開始就曉之以理,再動之以情,結果可能會好很多。至少關羽不會用極端惡劣的手段將善意而來的使者驅逐出境。在很多時候,消息的傳遞者往往比消息本身更重要。
而最關鍵的是,關羽的拒親,充分暴露了他在戰略眼光上的重大缺失。他根本沒有將諸葛亮諄諄囑托的八字方針放在心上。這也說明,他心中對孔明的塊壘始終沒有消退。關羽隻圖一時之快,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孫權聽了諸葛瑾的哭訴之後,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臉色十分陰沉,暗自下了狠心,必要將關羽置於死地,方能消除心頭之恨。
孫權帳下步騭出謀道:“主公可遣使去許都見曹操,請他派曹仁從樊城出兵,關羽必然起荊州之兵與之抗衡,我方則可趁機暗中襲取荊州。”孫權同意,派使者去見曹操。曹操大喜,當即命令曹仁出兵。
再說劉備就位漢中王後,命魏延為東川太守,總督軍馬,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返回成都。
細作打聽到曹操與東吳暗中連接,欲取荊州,飛報劉備。劉備急忙請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不慌不忙地說:“我早已料到曹操會有此謀。我想東吳謀士眾多,一定出主意讓曹操派曹仁先出兵。”
劉備說:“既然如此,應該如何應對呢?”
諸葛亮輕描淡寫地說:“主公剛剛封了五虎將,關羽尚未得知,可以派一個使者,前去將官誥送於雲長,然後命令他起兵奪取樊城,讓曹軍膽寒,攻勢自然就瓦解了。”
諸葛亮的這番判斷是建立在關羽非常忠實地執行了自己“八字方針”的前提下的。如果是這樣,東吳必然與曹操貌合神離,不會真正對荊州動手,抄關羽的後路。關羽隻需應對曹仁一敵,勝麵自然很大。但是,諸葛亮根本不知道關羽連續羞辱孫權,拒絕結親,已經傷透了孫權的心。孫權非得將關羽置之死地而後快。
如果諸葛亮知道這些情況,他一定不會如此托大,如此輕率地作出這個令他後悔終身的決定。
但作為一個總督軍政大權的軍師,諸葛亮如果連這些情況都不去了解,就作出判斷,怎麼說也是失職的。因為這些情報是不難打聽到的。細作連曹操和孫權密謀聯合的消息都能打探到,更何況這些公開的信息呢?
當下,劉備從了諸葛亮之計,派遣前部司馬費詩帶著封賜誥命,趕赴荊州,去見關羽。費詩領了這項美差,輕鬆上路。他哪裏知道,帶著美差去見關羽的,往往要大吃苦頭。前麵諸葛瑾已經領受過這等待遇了,馬上就要輪到費詩了。
關羽迎上費詩,得知兄長已經就位漢中王,由衷地為兄長感到高興。
費詩說:“漢中王對將軍另有封賞。”
關羽想想自己的爵位已經為侯,兄長也不過是個王位,應該沒有什麼上升空間了,於是好奇地問:“封了我什麼爵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