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的這番話不是別人教他的。正是關羽本人教給他的。當年,魯肅請關羽臨江亭相會。魯肅索討荊州,關羽也是這樣說的:“這是兄長劉備所為,和我沒有關係。私人聚會,醉後莫談國事。”魯肅始終沒有討得荊州,終生鬱鬱。臨死之前,不但將都督的職位交托給了呂蒙,這個沒有完成的心結也交托給了呂蒙。魯肅的托付,呂蒙記憶猶新。所以,今天,他一報還一報,原封不動地將這個理由和借口還給了關羽。
這封信的失敗是必然的。但關羽派來的使者給了呂蒙一個覬覦已久的良機。
呂蒙吩咐盛情款待使者,並將關羽使者到訪的消息廣為散發。荊州遠征將士的家屬聞之,紛紛來找使者,囑托他代傳口信,說家中平安,衣食不缺,勿念等等。
呂蒙為了給更多的人創造傳遞口信的機會,足足款待慰留了使者兩天才送其回去。
使者回見關羽,喜滋滋地報告說,君侯寶眷以及諸將士家屬均各平安。
使者自以為帶回來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好消息的傳播者是最受歡迎的,人們往往將消息的好歸功於傳遞信息的人,盡管他所作的僅僅是傳遞而已。
但使者沒有想到,關羽聽了之後,卻勃然大怒,說:“這是呂蒙的奸計!我一定要殺了呂蒙這個混蛋,方消我心頭之恨!”當下喝退使者。關羽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明知這是呂蒙渙散己方軍心的奸計,卻沒有強令使者封鎖消息。
關羽手下諸將,得知使者回來,當然是紛紛來問消息。使者尚未搞清楚關羽發怒之因,以為不過是習慣性的發作而已,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呂蒙的最為精妙的攻心之戰。使者“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呂蒙的戰略意圖”,將各家平安、衣食無缺的好消息廣為散布。諸將安心,但卻失去了戰鬥之心。
關羽發兵,直奔荊州。這一路上,將士紛紛逃脫,自投荊州。關羽深恨呂蒙,卻又無計可解,隻好催促兵馬快行。
一路上,東吳派出蔣欽、周泰、韓當、丁奉、徐盛等將沿路截殺,又紛紛打出“荊州本處人投降”的白旗。關羽部下,大量逃脫歸降。東吳諸將,團團圍住關羽。等到天色黃昏,東吳諸將又派出荊州原來的守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停。這一幕像極了當年垓下被圍的項羽。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羽哪裏禁得住這種陣勢?!
不知道關羽這個時候,會不會反思一下自己曆年來在治軍和治民上的得失?軍心和民心的獲得非一日之功,同樣,其失去也不是一日之罪。剛剛此前,關羽所部奮勇向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隨後不久,就立即軍心渙散,潰不成軍,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巨大的變化呢?
實際上,關羽已經是沒有時間來總結了。但他的兄長劉備,在興兵為他報仇,兵敗退守白帝城後,留下了最為警醒的總結之語。劉備的這句話,語字平凡,意蘊精深,堪稱萬世之典範,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第三句千古名言,非常值得我們謹記勿忘。
當夜三更,關羽聚集關平、廖化等人商議對策。關平提出,先到麥城屯兵堅守,再派人到左近鎮守上庸的劉封、孟達處求援。關羽聽從,收拾軍馬,來到麥城。東吳之兵,隨即趕上,將麥城團團圍住。
關羽決定,派廖化突出重圍,去劉封處求援。隻要劉封、孟達援兵一到,這邊堅守城池,等待川兵前來。這一招也算是病急亂投醫。
一來劉封、孟達本來就沒有多少兵力,而且也不可能傾巢出動。就算他們分兵而來,能否抵得住士氣正旺的吳兵,也是尚未可知。二來,劉封、孟達會不會派兵前來呢?要知道,互惠原理無處不在,亦可反向使用。對人好,是有回報的,對人不好,也是有回報的。關羽此前又是怎麼對待劉封的呢?
心理感悟:失敗是療治傲慢的唯一良方,而且失敗的慘烈程度與療治效果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