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哈佛拋在身後
文/朱 砂
讀文彙出版社出版,錢鋼和胡勁草兩位先生編寫的《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一書,從中發現了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
1872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初八,一批年齡在九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從上海登上渡輪,跨海三點二萬裏,橫渡太平洋去美國的舊金山留學。這些孩子全部中式打扮:拖著小辮子,穿著緞麵的鞋子,戴著小緞帽,絲製長袍,外套白色亞麻褂子,給人的感覺是謹慎且充滿朝氣。由於他們的年齡都很小,因此被稱為“留美幼童”。李鴻章的幕僚、袁世凱的顧問、中華民國第一位總理以及讓曆代國人每每談及都倍覺揚眉吐氣的精英人物詹天佑就是出自這些人之中。
在這些被稱為“留美幼童”的人裏,有一個叫“鍾文耀”的人和他的劃艇隊的故事,直到今天仍被耶魯的學生們津津樂道。
鍾文耀祖籍廣東香山,去美國時隻有十二歲。他先是在哈特福德讀中學,1879年進入耶魯學習,成為耶魯大學劃艇隊的舵手。
在極為注重體育運動的美國大學中,對於體重隻有九十磅的鍾文耀來說,無論是打籃球還是玩橄欖球都無異於青天蜀道。然而身材矮小卻恰恰是做一名舵手最基本的外形要求,據說鍾文耀可憐的九十磅的體重在耶魯劃艇隊的曆史上幾乎創造了一個奇跡,因為一般的舵手體重,怎麼也在一百二十五磅到一百三十五磅之間。而劃艇比賽是分不同重量級別的,除了劃艇隊員自重外,船上其他任何
東西的重量都要降到最低,當然也包括了舵手的體重。
哈佛和耶魯的劃艇比賽,自1852年起,已有一百三十多次,耶魯勝少負多。鍾文耀在耶魯劃艇史上之所以頗有名氣,並不僅僅因為他超人的體輕;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他擔任耶魯劃艇隊舵手的兩年中,在和哈佛大學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兩次比賽裏,耶魯均取得了勝利,這樣驕人的戰績在耶魯的劃艇史上絕無僅有。
作為劃艇隊的舵手,主要職責有二:其一,為比賽中快速行進的船艇掌握方向;其二,使全體隊員動作協調一致,並激發他們的戰鬥力。第一條屬於技術活,學會了就掌握了;第二條可就不是太容易了,他完全靠舵手用肢體動作、用特殊的語言去振奮、感染所有的隊員,讓他們鬥誌昂揚。中間夾雜一些粗話、叫罵,效果則更佳。
鍾文耀的美國同學、後來在耶魯任教的菲爾浦斯博士這樣記述了鍾文耀在劃艇隊裏的一些軼事:教練告訴他,舵手必須要學會大聲斥罵劃船手,才能激勵他們發揮到極致,而他總是儒雅地坐在船頭。教練一遍遍告訴他舵手必須學會大聲嗬斥。終於有一天,他這麼做了,他突然間開始機械地、毫無重音地大聲重複著“DAMN!”“DAMN!”“DAMN!”結果令所有的隊員莫名其妙,哄然大笑,最後隊員們央求他停止這羞澀的“叫罵”,因為這樣簡直讓他們太難受了。可是或許正是由於鍾文耀的斯文,才激發起隊員們自身的野性,結果在鍾文耀做舵手的兩年間,耶魯隊大獲全勝。
若幹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鍾文耀遇到一位哈佛的畢業生,當兩人談起哈佛和耶魯的劃艇比賽時,哈佛生懷疑地看看鍾文耀,說:“你見過哈佛劃艇隊嗎?”鍾文耀頗有風度地承認,他沒有見過。稍作停頓,他笑眯眯地說:“我沒見過哈佛的劃艇隊,因為他們總在我們的後麵……”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一個人如果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結果隻能是使自己自卑、怯懦、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棄;相反,如果一個人能不斷發現自己的長處,充分把握和利用它們,讓它們最大限度地去為自己創造機會,久而久之,必然能使自己愈發的自信,從而戰勝自我,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努力挖掘自己的長處,竭盡全力把它們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相信你也能像鍾文耀一樣,把哈佛遠遠地拋在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