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憂慮和抑鬱的時代嗎?
這個時代的人們是否需要拯救和療治?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憂慮、抑鬱、悲傷、憤懣……這些看上去很壞的情緒,其實都不是病,而是一個又一個心靈成長的契機,我們的生活出現這些契機,才會有積極的改變。叔本華把人生比作鋪滿焦炭的跑道,每個人既要忍受腳底的灼燒,同時,又都在循環往複地兜圈子。這個比喻,我是不同意的,我和叔本華的思想分歧在於,我認為人生並非是一出悲劇,它是一個充滿成長和契機的旅程。即使在庸庸碌碌中,人們也能夠樂然享受,即使在瑣碎平淡裏,人們也可以心懷喜樂。同生活和解,與命運順應,這是人的成長智慧,而非人性的無奈。人性本沒有善與惡,人性隻是複雜的汪洋。在傳統觀念中,用純粹的道德高壓人性的釋放,並把人的希望引向偶像崇拜,但是,在現代人文主義的視野中,人性的訴求是合理的,應該把人的希望引向快樂,在現實的生活中,彰顯個性,激活自我,多樣性的生活模式,活在當下,樂在其中。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情感、婚姻、親子、人際和職場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生活價值觀的重建問題,因為整體社會文化從精英主義轉型為現代人文主義,人文關懷也從服務於少數精英,轉型為關注普通人的情懷。在精英主義的精神家園之外,重建普通人的情懷家園,這種思想價值觀的重建,我稱之為“心理主義”。
幸福距離我們很遙遠嗎?不,它離追求幸福的人並不遙遠。人們需要的不是被拯救,更不是被療治,而是需要把握住每一個改變的契機。在我看來,世俗生活裏的男男女女,不是一個個需要被拯救的饑餓的靈魂,而是一株株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向日葵,一個人心靈的改變,就是他在不斷地跟蹤陽光的照射,而積極地轉變自己的方向。
人的腳步需要疾行,人的心靈卻需要棲息,人們走得越快,越激烈,越緊張,人們的心卻要越慢,越寧靜,越舒展。在我看來,心理測評,是一個追尋快樂生活的梯子,是一扇迎接溫暖陽光的窗。每一個測評,都會蘊含著一個豐富的閱讀空間;每一扇窗的後麵,都有一間溫馨的臥房。心靈永遠不會生病,她在寧靜之中尋找陽光。因此,心理測評不是一劑藥,而是一縷陽光,她不是在治病,而是幫你擁有快樂人生更多的選擇。
薩特說,他人就是地獄,我願意補充後半句——自己就是寶藏,“寶藏”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情懷家園”——讓自己的內心豐富起來,自由綻放,喜樂融融,溫柔滋潤,我格外欣賞中國古典明曲中的一段:“醜妻、布衣,自有天然味。”一個人,當他的欲望沒有被全部滿足,名利沒能獲得足夠的榮耀,這樣的平淡生活,他該怎樣看待呢——“自有天然味”,中國古人的生活價值觀如此鮮活,又如此動人,他們把庸常瑣碎的生活比作“天然味道”——這即是心靈的“寶藏”。營造每個人的情懷家園,幫助每一顆心靈塑造成“人性的寶藏”,這就是“心理主義”的根本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