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內心輕輕舒了一口氣。每個人隨著成長,都會積累自己的閱曆,也就是對人性的深刻體察。回想我的生活,有兩個階段記憶深刻,第一個階段,是大四的時候,去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做實習記者,當時跑的是法製新聞,先後去了拘留所、看守所、勞改農場、男子監獄和女子監獄,對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員進行過采訪。甚至有一次,去法院采訪,趕上一個死囚執行槍決,目睹了這個死囚走向法場,直至死刑執行。這一年多的經曆,讓我對“另一個世界”有了深刻的體察;第二個階段,我主持《北京娛樂信報》的心理谘詢版,有一個心理谘詢熱線,叫“阿元熱線”,這個“阿元”就是我。當時是24小時接聽電話,由於在2006年,北京城還沒有一個媒體開通心理谘詢熱線,所以,“阿元熱線”極其火爆,我記錄下這些谘詢故事,征得當事人同意後,發表在報紙上;同時,請專家給予點評幫助。這個階段,讓我對現實社會生活有了深刻的體察。
男性的思維方式畢竟是問題型的,對於心理困惑,我是當作一個又一個待解的方程式,所以,我就非常注重心理學的技術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而沒有把心理學看成“哲學”和“成功學”。比如,我在2005年6月,推進EAP(Employ Assistant Program)的時候,就特別注重把中國的國企和私企作為EAP的對象,特別注重EAP的中國化。為此,我還專門提出了C-EAP,即Chinese Employ Assistant Program,這在當時,給很多應用心理學領域的學者和從業人員以很大的思想啟發。我最後把“心理測評”當作我的專修方向,也是看重心理測評的科學和規律性的一麵。正如我在自序裏所說的,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取決於兩個前提——第一,社會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第二,生活價值觀的開放和多樣化。同時,心理學的發展,也會帶動中國現代人文主義的發展,對個體的關懷,不僅僅是心理學的,更本質的,還是來自人文主義。於是,我在專修心理測評的同時,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心理主義”。“心理主義”在1830年代,是德國哲學運動的一個趨勢,主張將心理學作為哲學學科的基礎,而“心理主義”又代表了以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為研究重點的心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因此,“心理主義”是哲學方法論,在當代中國,多樣化的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處於曆史性飛躍的前夕,我們實在是需要一種哲學方法論的帶動,來徹底激活整個局麵。“心理主義”既是哲學的,又是心理學的,是最為適宜的方法論指引,當然,要結合中國文明的具體特色來做相應的思想重建,我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在國內,我現在第一個強調“心理主義”和“心理主義”閱讀,目的是大力推動當代中國的文化重建,並且,希望通過我的工作,在哲學方法論上,為心理學的普及,以及充分發揮其學科效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創作這部書稿的過程,也是對我過去經曆和思考的一次回顧。在回顧中,過去很多事件、場景、同事、朋友,又一次浮現在我的眼前,內心湧動著一份久違的感動。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室主任胡性慧女士,在她的指導之下,我整理完成了這部書稿。我還要由衷地感謝《時尚新娘》雜誌主編汪陽女士,《都市主婦》雜誌主編羅文林女士,這兩本主流女性雜誌率先開辟了“心理測評”專欄,涵蓋了大都市的新娘和主婦兩個女性群體,讓我的思考能夠最廣泛地覆蓋當代中國的都市女性。我還要由衷地感謝李枚涓、何佳怡、姚文壇和張韡女士,她們是我的良師益友,對我的啟發很多。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無論在怎樣的時刻,和我最緊密站在一起的,是他們。近幾年來我的寫作不斷出新,不斷給予沉寂的思想界和文化界一些微薄的激蕩,其活力和持續力,離不開父母對我的支持,這本書,也是獻給他們的一個禮物!
在國內的圖書市場裏,還沒有出現過如此的“心理主義閱讀”,將心理測評、深度解析、引申閱讀有機融合於一體,是我新的寫作形式,也是奉獻給讀者朋友的最新閱讀體驗。請親愛的讀者朋友多多指教!
2009年10月19日於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