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應該是為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沒有自我的人,總是考慮別人的看法,這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所以活得很累。有些人覺得:老實巴交吧,會吃虧,被人輕視;表現出格吧,又引來責怪,遭受壓製;甘願瞎混吧,實在活得沒勁;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新老之間、男女之間……天曉得怎麼會生出那麼多是是非非。你和新來的女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會懷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領導辦公室去了一趟,就會引起這樣或那樣的議論;你說話直言不諱,人家必然感覺你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會說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有權欲野心……凡此種種蜚短流長的議論和竊竊私語,可以說是無處不生,無孔不入。如果你的聽覺視覺尚未失靈,再有意無意地卷入某種漩渦,那你的大腦很快就會塞滿亂七八糟的東西,弄得你頭昏眼花,心亂如麻,豈能不累呢?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僅是我們自己。想要討好每個人是愚蠢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與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獻媚別人,無時無刻地去順從別人,還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刻苦學習上。改變別人的看法總是艱難的,改變自己卻是容易的。
有時自己改變了,也能恰當地改變別人的看法。太在乎別人隨意的評價,自己不努力自強,人生就會苦海無邊。
別人公正的看法,應當作為我們的參考,以利修身養性;別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響我們的心情。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為別人的看法耿耿於懷,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了。
“隱退”同樣可以創造輝煌
爬上高山之巔的是英雄,能夠及時主動從光環中隱退的也是“英雄”。有多少人把“隱退”當成“失敗”。曾經有過非常多的例子顯示,對於那些慣於享受歡呼與掌聲的人而言,一旦從高空中掉落下來,就像是藝人失掉了舞台,將軍失掉了戰場,往往因為一時難以適應,而自陷於絕望的穀底。
一個人若是能在適當的時間選擇作短暫的隱退(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的),都是一個很好的轉機,因為它能讓你留出時間觀察和思考,使你在獨處的時候找到自己內在真正的世界。
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麵看,心理專家認為,“隱退”就是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麵韜光養晦,一方麵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誌得意滿的時候,是很難想象沒有掌聲的日子的。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作家班塞說過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在其位的時候,總覺得什麼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後,又發現好像什麼都可以舍。”曾經做過雜誌主編,翻譯出版過許多知名暢銷書的班塞,在40歲事業最巔峰的時候退下來,選擇當個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
40歲那年,歐文從人事經理被提升為總經理。3年後,他自動“開除”自己,舍棄堂堂“總經理”的頭銜,改任沒有實權的顧問。
正值人生最巔峰的階段,歐文卻奮勇地從急流中跳出,他的說法是:“我不是退休,而是轉進。”
“總經理”3個字對多數人而言,代表著財富、地位,是事業身份的象征。然而,短短3年的總經理生涯,令歐文感觸頗深的,卻是諸多的“無可奈何”與“不得而為”。
他全麵地打量自己,他的工作確實讓他過得很光鮮,周圍想巴結自己的人更是不在少數,然而,除了讓他每天疲於奔命,窮於應付之外,他其實活得並不開心。這個想法促使他決定辭職,“人要回到原點,才能更輕鬆自在。”他說。
辭職以後,司機、車子一並還給公司,應酬也減到最低。不當總經理的歐文,感覺時間突然多了起來,他把大半的精力拿來寫作,抒發自己在廣告領域多年的觀察與心得。
“我很想試試看,人生是不是還有別的路可走。”他篤定地說。
事實上,歐文在寫作上很有天分,而且多年的職場經曆給他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現在歐文已經是某知名雜誌的專欄作家,期間還完成了2本管理學著作,歐文迎來了他的第二個人生輝煌。
事實上,“隱退”很可能隻是轉移陣地,或者是為了下一場戰役儲備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認不清這點,反而一直緬懷著過去的光榮,他們始終難以忘情“我曾經如何如何”,不甘於從此做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走下山來,你同樣可以創造輝煌,同樣是個大英雄!
一個不受過去幹擾的人,就像畫家手中的一張幹淨的紙,更能畫出美妙的圖畫來。因為是嶄新的開始,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需要認真地對待,需要一絲不苟地去應對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這樣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