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運,快樂生活93(2 / 2)

係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

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

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改進現狀的願望。

5.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麵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麵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6.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會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堅持努力,持之以恒,才會如願以償。

另外,創新與創造的能力與年齡有一定的關係。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創新與創造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這是一個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黃金時代。

美國學者萊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的創造力發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幾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和成就,他的結論是:一個人25歲至40歲是事業成功的最佳年齡。

而另一位學者麥爾斯則認為:在18歲至49歲這個年齡段,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和判斷能力,這對於創新與創造是非常有利的。

一個權威機構曾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間做出過1911項重大科學創造的 1243位科學家和發明家,獲得成就的最佳年齡,也是在20多歲至朝40歲之間。

創造與創新有個最佳年齡段,並不等於排斥人們在其他年齡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紮特5歲時就發現了三度音程,並據此譜寫了小步舞曲。而摩爾根發表基因遺傳理論時,卻已是60歲的老人了。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和企業家50歲以後的智力水平甚至高於他們生活的時代。

在這裏,我們推一的希望就是:每天都不能丟棄創新思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