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動力:威力無比的海洋能26(2 / 2)

紅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鹽度在3.6%~3.8%之間。紅海含鹽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這裏地處亞熱帶、熱帶,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小,年平均降水量還不到200毫米。紅海兩岸沒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及水下岩嶺,大洋裏稍淡的海水難以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去。科學家還在海底深處發現了好幾處大麵積的“熱洞”。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湧到海底,岩漿加熱了周圍的岩石和海水,出現了深層海水的水溫比表層還高的奇特現象。熱氣騰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麵加速了蒸發,使鹽的濃度越來越高。因此,紅海的海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鹹多了。

紅海

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紅海,像一條張著大口的鱷魚,從東北向東南,斜臥在那裏。它長2000多千米,最大寬度306千米,麵積約45萬平方千米。北段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通。海內的紅藻,會發生季節性的大量繁殖,使整個海水變成紅褐色,有時連天空、海岸,都映得紅豔豔的,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了,因而叫它紅海。實際上,在通常情況下,海水是藍綠色的。

另一個例子就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地中海,其含鹽量也在3.9%以上。主要是由於地中海的氣候表現為夏季幹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幹旱枯竭。由於冬季受西風帶控製,鋒麵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幹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占60%~70%,夏半年隻有30%~40%。冬雨夏幹的氣候特征,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可見其獨特的氣候特征造就了海洋蒸發的加快,最終導致海水的含鹽量的增高。

與此相反,世界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是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日德蘭半島以東的大西洋的波羅的海,它是世界上含鹽度最低的海。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域,這是因為波羅的海的形成時間還不長,這裏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水淹沒的汪洋,後來冰川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窪的穀地就形成了波羅的海,水質本來就較好;其次,波羅的海海區閉塞,與外海的通道又淺又窄,鹽度高的海水不易進入;加之由於波羅的海海域位於54°~66°高緯地區,氣溫較低,蒸發量小;受西風帶影響,降水量較大;入海河川多,有大量淡水補充;被陸地包圍呈封閉性海盆,與大西洋溝通的海峽既淺又窄,阻礙水體交流,所有這一切因素,使得海水含鹽度極低。波羅的海的平均鹽度為0.7%~0.8%,為世界海水平均含鹽度的1/5,各海灣的鹽度隻有0.02%,河口附近有的地方全是淡水。

海水中既然存在著大量的鹽類化學物質,那麼海水和淡水之間或兩種含鹽濃度不同的海水之間就會存在著一定的化學電位差能,由於是由鹽類物質的濃度產生的,人們便冠以“鹽差能”這一名稱。

可見,鹽差能是以化學能形態出現的海洋能。這一新型的能量形式也給科學家們帶來了無盡的遐想和動力,人們開始嚐試如何開發和利用海水中的鹽差能,以便為人類的進一步繁衍與發展提供便捷和能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