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提到的影響鹽度的因素,有蒸發、降水、結冰、融冰、徑流等,前兩者是主要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隻作用於海洋表層,所以鹽度的極值都出現在大洋的次表層。因而在大約1000米以下,這些影響表層鹽度變化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各緯度上的鹽度均在34.5~35之間。
各大洋的表層鹽度分布較為均勻,太平洋的表層鹽度在33~36間,鹽度等值線基本沿緯度分布,鹽度梯度不大。大西洋表層鹽度在33~37間,鹽度的緯向梯度略大於太平洋。
大陸沿岸的鹽度分布廣泛
在各大陸沿岸表層鹽度水平梯度較大,鹽度等值線分布一般與岸平行。特別是在河口地區表層鹽度水平梯度更大,分布也更為複雜。鹽度在水平麵上呈舌狀分布,有的河口自河口向外鹽度值可由10以下迅速升至近30,鹽度等值線分布極為密集。鹽度在河口外的三維分布,在水體的上部呈倒楔形(或簸箕形),即淡水由河口向外由厚變薄,與其對應的是在河口水體的下部有呈楔形的鹹水伸入河口。
總之,世界海洋的鹽度分布,在深海大洋的格局和數值主要由降水量和蒸發量決定,某些偏離這種格局的分布主要是大洋環流影響的結果。而海洋鹽度的極值均出現在近岸河口(低值)和較為封閉的內海(高值)。
2.我國的鹽度差能分布
(1)鹽度分布
①渤海。在我國4個海區中,渤海表層鹽度最低,年平均僅30.0,海區東部至渤海海峽略高,平均可達31.0,而近岸區域則隻有26.0上下。鹽度分布的變化與沿岸水係的消長關係密切。例如,冬季沿岸水係衰退之際,等鹽度線便大致與海岸相平行;而夏季入海徑流增大之時,河口附近大片海域的表層鹽度常常低於24.0,在遼東灣頂部可低於20.0,黃河衝淡水影響則可至渤海中部。
②黃海。黃海表層鹽度的分布既與沿岸流係的盛衰有關,也受黃海暖流及其餘脈的強弱進退所左右。冬季,隨著黃海暖流的增強,高鹽水舌可以一直伸入黃海北部,鹽度可達32.0,濟州島附近最高,可達34.0以上。此季節,也正是魯北沿岸流、西朝鮮沿岸流、蘇北沿岸流以及“黃海冷水南侵”強盛之際,因而近岸鹽度多在31.0以下,鴨綠江口以外可低於29.0。到夏季,黃海表層鹽度普遍降低,中部大部分海域降到31.0以下,鴨綠江口外可降至28.0以下。長江衝淡水不僅影響黃海西南部,低鹽水舌甚至可影響到濟州島附近。
③南海。南海表層鹽度的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區域差異很明顯。近岸海域大多受低鹽沿岸水的影響,鹽度較低,季節變化較大。例如珠江口附近鹽度等值線的分布,就與珠江衝淡水的擴展方向休戚相關:夏季低鹽水舌由偏南向逐漸轉東,秋、冬季則由偏東向逐漸轉南和西南,豐水年份鹽度可降至7.0以下。外海深水區表層鹽度的分布,則為季風環流所左右。冬季,來自太平洋的高鹽水舌,經巴士海峽一直向西南伸展。南海中部因東側補償流北上,低鹽水舌則向東北伸展;夏季,西南季風漂流可使南部的低鹽水舌向東北擴展,而把海區北部的高鹽水擠向北方。然而,與東海相比,南海廣闊的中、南部海域,鹽度分布總的來說還是相當均勻的,為32.0~33.6。當然,湄公河等徑流衝淡水的擴展,也會使中、西部相應海域的鹽度降低。另外,在粵東、海南島東北和越南沿岸等上升流區,因下層高鹽水升達海麵,則使局部海域表層出現高鹽區。
我國東海的鹽度分布
我國的東海的鹽度分布非常廣泛,其特征是,西北部的低鹽與東部至南部的高鹽形成強烈對比,它們之間往往出現梯度相當大的鹽度鋒。至於鋒區的位置和強度的大小,則取決於長江衝淡水的多寡以及黑潮高鹽水的強弱。冬季,長江衝淡水勢力較弱,近岸鹽度在31.0以下,黑潮水域則高達34.7以上。鋒麵在浙閩沿岸與台灣暖流之間最明顯,寬度小而強度大,鋒麵走向基本與岸線平行。夏季,衝淡水勢力極盛,長江口附近鹽度降至4.0~10.0,水舌向東及東北方向伸展甚遠,鋒麵位置也隨水舌相應東移。
(2)資源特點
①總儲臧量大,分布不均勻,但距大城市近。由於鹽差能資源儲藏量取決於入海的淡水量,所以鹽差能資源的分布具有與上述入海水量分布相同的不均勻性。主要分布在長江口及其以南的上海、廣東等省市沿岸。特別是那些經濟發達、能耗量大、常規能源短缺的沿海大城市附近,如上海、廣州、福州、杭州等。如長江口理論功率為7022×104千瓦,占全國總量的61.84%,珠江口理論功率為2203×104千瓦,占全國總量的19.40%,兩江口合計占全國的81.24%,因此,如能開發利用這些鹽差能資源,顯然是對這些城市能源的重要補充。
②季節變化劇烈,年際變化明顯。沿海江河入海淡水量的變化特點決定了鹽差能儲量具有劇烈的季節變化和顯著的年際變化。顯然給開發利用裝置裝機容量的確定和出力保證造成困難。長江口及其以南的珠江口、閩江口等入海水量大,且相對較穩定,鹽差能變化相對較小,又靠近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是未來開發海水鹽差能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