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人見人愛的人 用我們代替我拉近彼此的距離
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這是我的”、“我要”,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這或許無關緊要,但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他們說話時,仍然強調“我”、“我的”,這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福布斯》雜誌上曾登過一篇“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劑藥方”的文章,其中有幾點值得借鑒: 語言中最重要的5個字是:“我以你為榮!” 語言中最重要的4個字是:“您怎麼看?” 語言中最重要的3個字是:“麻煩您!” 語言中最重要的2個字是:“謝謝!” 語言中最重要的1個字是:“你!”那麼,語言中最次要的一個字是什麼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 :“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農夫甲和農夫乙忙完了田裏的工作,一起回家。他們走在路上,農夫甲忽然發現地上有一把斧頭,就跑過去撿起那把斧頭。他說:“我們發現的這把斧頭還挺新啊!”,就想帶回家占為己有。農夫乙看到這把斧頭是農夫甲發現的,應該歸他所有,就對農夫甲說:“你剛才說錯了,你不應該說‘我們發現’。因為這是你先看見,所以你應該改口說‘我發現了一把斧頭’才對。”他們兩個繼續往前走,農夫甲的手上仍然拿著那把斧頭。過了一會兒,遺失這把斧頭的人走了過來,遠遠地看見農夫甲的手上拿著他的斧頭,就 匆匆忙忙地追上來,眼看對方就要追上來了。這時候農夫甲很緊張地看農 夫乙一眼,然後說:“怎麼辦?這下子我們就要被他捉到了。”農夫乙聽他這麼一說,知道甲想把責任歸咎到兩個人的身上。於是農夫乙就很嚴肅地對農夫甲說:“你說錯了,剛才你說斧頭是你發現的,現在人家追來了,你就應該說‘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說‘我們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別人做了許多工作,農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列寧對農民說:“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列寧問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農民說:“是我們造的。”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農民齊聲回答:“好!”列寧再問:“那麼這房子我們還要不要燒呢?”農民覺得列寧講得好,同意不燒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