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14(1 / 2)

告別不良情緒 有效緩解你的緊張情緒

緊張通常可以看成是由於外來壓力而引起人的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生理結果,還可以把緊張看成是一種生物反應過程。

當外界給人的壓力超出人心理承受的範圍,人就會感到緊張。產生這個反應是因為自己無法控製當時的情境,而且也預知可能有什麼自身無法掌握的事情將要發生。例如當我們準備去麵試的時候,就會因為擔心麵試時自己的反應可能不得體而感到緊張,結果不想還好,越想結果越糟。

1.緊張情緒的產生原因及表現

緊張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知覺到的各種不同的要求,如生活、工作、社會和家庭中的各種要求、任務、困難、目標、需要解決的問題等,與自己能力之間的不平衡,也就是自己感到自己的各種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經濟能力、文化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麵)太小,解決不了自己所麵臨的問題,或是完成不了自己的任務。

這種不平衡可以由以下幾個方麵產生:一個人現在的生活方式與人類本身由進化而逐步適應的生活類型之間的差別過大;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沒有訓練他去應付和麵對生活中強加於他的變故,而生活的變遷驟然來臨,一定會緊張失措;一個人麵臨著互相抵觸的社會壓力,或者被迫充當不協調的社會角色,例如年幼的孩子在不和諧家庭中麵對雙親爭吵的時候;一個人目前的生活方式與他的抱負理想不相匹配,例如被埋沒的人才,常常被懷才不遇感所困擾。

緊張產生的條件是多方麵的,首先是由於人的體質上的脆弱性。體質差、不健壯、體弱多病的人,容易產生緊張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幾乎沒有任何自衛和謀生的能力、完全要依賴別人和環境的撫養,安全容易受到威脅的小孩很容易產生緊張感。

人的人格結構,或者說心理係統的某些特征也會導致緊張。一般來說,抑鬱型氣質的人,具有內向膽怯性格以及某些人格防禦機製的人更容易產生緊張。

人們在工作中、生活中和社會交往中遇到難以解決的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目標,容易導致當事人產生緊張。

人感到存在著威脅或是受到威脅時,容易產生緊張,產生緊張的強度與感到的威脅強度成正比。人感覺到的威脅強度取決於當事人(被威脅者)覺得自己能應付到什麼程度以及客觀可能產生的傷害程度的大小。

世界著名緊張研究專家、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漢斯·塞裏耶博士認為,緊張的生理反應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警戒反應”階段、“抵抗反應”階段和“疲憊反應”階段。

警戒反應是第一階段。警戒反應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反應,它是由緊張源激發的。緊張源就是引起緊張產生的事物和因素。一旦緊張源出現,警戒反應便隨之發生。

警戒反應的生理過程就是當我們的大腦記錄下一個“危險”反應時,下丘腦就向位於頭顱底部的腦垂體發出電化信號,腦垂體分泌出一種叫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物質去激活腎上腺。腎上腺分泌出腎上腺素釋放到血液中,並且伴隨著心跳加快的感覺。同時也發生另外一些身體變化,如呼吸變得短促,血液從皮膚和內髒向肌肉和大腦流動,導致手腳發涼。最後,體內營養物質重新分配到在緊急關頭需要作出反應的身體的其他部位,尤其是肌肉組織。

在警戒反應階段,還伴隨有另外幾種生理反應:一種是肌肉緊張。這種緊張尤其經常發生在背的下部、頸部和肩部,並經常以緊張性頭痛的形式出現,並且這種緊張經常持續到警戒反應消除之後。還有一種反應是導致胃釋放出過多的胃酸。在空腹時釋放過多的胃酸可能會燒灼胃壁、食道和腸子上部。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就有可能導致潰瘍病。同時,如果重複出現警戒反應,心血管係統持續地被動員,最後就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心髒病發作。

抵抗反應是第二階段。假如那個觸發警戒反應的緊張源繼續存在,人體就會出現抵抗反應。在抵抗反應階段裏,警戒反應的特有指標將會消失,在與緊張源進行激烈鬥爭的時候,從表麵上看來,身體似乎已經“恢複了正常”。然而危險是存在著的,這一抵抗反應階段將持續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