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對交際的恐懼 了解人際交往的心理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知道了解一些人際交往的心理很重要,而在此基礎上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樣重要,也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和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深受世人敬仰。
一天,富蘭克林和一名年輕的助手一道外出辦事,前麵不遠處正走著一位妙齡女郎。富蘭克林認出她是政府的一位職員,平時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總是將自己修飾得大方得體、光彩照人。突然,那位女郎腳下一個趔趄,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跌坐在地上。助手就要大步上前去扶她,富蘭克林卻示意他暫時回避。
於是,兩人暫時躲避在一拐角處,悄悄地注視著那位女職員。隻見那位女職員站起來,環顧四周,撣去身上的塵土,很快恢複了常態,若無其事地繼續前行。
等那位女職員漸行漸遠,助手迷惑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富蘭克林淡淡一笑,反問道“年輕人,難道你願意讓人看到自己摔跤時的窘迫樣子?”助手恍然大悟。
彼此的自尊,是人際交往的底線。在人生的旅途上,誰沒有“摔跤”的時候呢?摔跤時,人們會倍感尷尬、狼狽、脆弱和痛楚。此時,人們最需要擁有一個撫平創傷、恢複自尊的時間和空間。這個世界需要愛,但要愛得恰當。關愛別人的同時,千萬別誤傷了其自尊。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則,你的幫助將會適得其反。
對於向你示好的人,你的不友好往往是不提倡的,但如果一味地對人太好,也會給你帶來意料之外的麻煩。相互滿足某種需要,是維持人際關係所必需的。
卡耐基曾經指出,人際交往要遵循功利原則,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活動。心理學家霍曼斯也提出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如果得到大於付出,人們的心理會失去平衡。
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好”維持在一定限度是有必要的。不要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就會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因為:對方如果一味接受你的付出,卻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話,他就會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可能選擇逃避。
對人“好”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應該作為一項重要的交際準則。而且對人好的同時,要適當給別人回報的機會。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芸芸世界這麼多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與做人的個性,於是,人際關係的確不好相處。但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屬於什麼“型”,就不難與他人搞好人際關係。
1.攻擊型
攻擊型的人傾向於通過攻擊的方式與人斷絕人際關係。此類人的家教一般很嚴厲,父母希望他們長大成為一個重要人物,一旦做不好就會被責備。
長大後,他們容易成為既謹小慎微又叛逆的人,常與人搞不好關係。父母的嚴厲使他們想反抗,可是自己的道德觀念又不允許反抗父母,於是把生活中的權威當作父母一樣來反抗,以發泄心中被父母壓製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