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45(1 / 2)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與心性養生

人的心理活動與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心理養生的方法早在吐蕃時期的醫學著作中也有詳細的論述。西藏醫學認為,情緒穩定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現代心理學也認為心情抑鬱晦暗,或過度緊張衝動,都會削弱身體的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導致許多疾病發生。例如潰瘍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早衰等,都與患者情緒失衡有關。眾所周知,食物營養直接關係著人的體質與壽命,近些年來人們很講究食物營養保健。其實,人的精神也需要充足的營養,精神營養不良,必然會使心理不健康。再健康的體格,可以因不健康的心理而毀於一旦,而健康心理則有助於身體健康的長久保持,也能促進病體早日康複。

當今,心腦血管、內分泌、消化、精神和神經等係統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與許多人心理不健康有關。因為人體長期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超過強烈的精神刺激限度和人體自身調節的範圍,會使人中樞神經係統受到抑製,削減機體的免疫功能,致人的髒腑氣血功能紊亂,進而誘發各種疾病。因而如今流行的食物營養保健法,隻是營養保健學的一個方麵。它強調的是人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則又取決於精神營養是否充足。

人需要精神營養,要進行心理進補。所謂的精神營養,雖然不像食物那樣具體,或與物質的形式存在,但它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廣泛存在於人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如良好的個人品質、高尚的精神境界、完善的個性、平穩的心態、積極樂觀的情緒等等。西藏傳統養生學也認為,養生雖涉及飲食、起居、藥物等諸方麵,但調攝情誌、修養德行則是統攝全局的第一大法。

西藏醫學認為,在人體這個天地裏,人的心態如何,對於人體整個係統的損益興衰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醫養生學家特別強調養心、養神、養性、養德,注重調攝情誌,陶冶情操。正如藏醫經典名著《四部醫典》中說:“情誌赤巴住於心髒間,心廣自豪做事按意願”,“無故豁達豐美呈煥發”。強調要調攝精神,避免情感大波動,防止氣機逆亂,陰陽失調,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人應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意識活動,而良好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

西藏醫學中的心性養生十分注重調整人的精神心理,認為“心主神誌”形神合一是健康的保證。《四部醫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狀歸類中認為:人的情緒變化有“貪、嗔(嫉、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等,情誌是人對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是影響人體健康、生病的根源,“憂心生悲使得容顏衰,驚恐懦弱不樂衰光煥。”藏醫養生學從人的健康方麵論述了人生回首往事時,易產生多種複雜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往事,最易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它可能給人以痛苦回憶,使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產生憂鬱沮喪,苦悶煩躁的心情,甚至沉溺於痛苦之中。倘若一個人的精神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那麼,他的身心健康就會遭摧殘,導致多種疾病發生。談到病因藏醫病理學認為,一切疾病的發生原因有外因和內因的兩個方麵,“外因”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等等,內因即指七情,三因素失調,平衡遭到破壞,其原因是七大物質計量 失調或不合適,以及人的精神所致。還認為人七情 內傷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過度活動,精神疾病,不好的陋習”有關。並“認為神為一身 之主宰,統帥五髒六腑”。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是心 髒,心與人的思維有關,心主神誌,七情為心發出,情緒異常又會損傷心神。心神主宰全身,“悲哀愁憂 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使身體各髒器受到 影響,從而導致各種疾病。

國內外心髒學家普遍認為,緊張、憂鬱、壓抑、煩惱,是引起心髒病的危險因素。腦血管意外(中風),很多病例是在情緒激動時發生的。緊張、焦急、生氣,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管痙攣,血中膽固 醇增多,動脈硬化加重,發病率提高。臨床觀察表 明,癌症患者大多孤僻、悲觀、急躁、壓抑。情緒受打 擊,心境惡劣會刺激大腦產生一種生物化學作用,使細胞發生癌變的連鎖反應,減弱對癌的自衛免疫 能力。在一千多年前藏醫學家就指出情緒變化對健 康的不利作用,認為“情欲蒙昧嗔怒俱反常,以往優 劣秉性大變樣,此人隻道速去見閻王”。

現代醫學也認為,人在心情愉快時,呼吸、脈搏、血壓、新陳代謝等都較平衡協調。遇到憂愁、焦慮時,則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生物化學調節失常。遇到驚恐、憤怒時,則呼吸急促,脈搏變快,血糖和血壓升高。長期情緒不好,會引起各器官功能失調,降低體內免疫力,容易患病。故《四部醫典》指出:“常顯憔悴不安心煩躁”,“傷於寒涼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憂心語叨叨”。勢必造成人體七情內傷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精神狀態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均強烈地作用於免疫係統。對癌症患者精神狀態的調查表明,精神狀態好壞及信心如何,直接影響癌症預後及患者存活時間。心胸狹窄,遇事斤斤計較的人,常處於不滿、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緒狀態,因而危害健康。研究表明,善嫉妒者使心身備受折磨而造成危害,常見腰痛、胃痛、失眠、神經衰弱等,且脾氣暴躁,古怪多疑,加重嫉妒心理,形成惡性循環。通過調查證明,情緒是否穩定、是否非常緊張與身心健康關係密切,愉悅平和的情緒乃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之一。國外統計發現,音樂指揮家壽命較長,平均7.34歲,且幾乎與心血管病無緣,此與音樂能陶冶情操,減少緊張情緒有關。緊張情緒可致許多疾病,研究發現,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心肌梗塞、腦出血、高血壓及心絞痛發作、糖尿病、哮喘、偏頭痛、甲亢等都可由於情緒過度緊張而促發。緊張狀態是腫瘤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國外抽樣調查表明,35%的疾病與情緒緊張有關。調查還表明,樂觀、謙遜、辦事積極主動者,比狂忘自大或消極悲觀者健康得多。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最勤懇且總以堅定樂觀的態度對待環境變化者,身體最健康。長壽調查發現,高齡老人中絕大多數人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從容和藹,熱愛生活,開朗堅強而很少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