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63(1 / 1)

情緒與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益智強身

新千年的健康口號之一:道德健康。

關於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即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範疇。

將道德修養作精神健康的內涵,其內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榮與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行為的規範準則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的行為。

有人會問,道德健康是精神方麵的,與肉體有什麼關係?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大範疇,是有其道德及科學根據的。巴西醫學家馬丁斯經過10年的研究發現,屢犯貪汙受賄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腦出血、心髒病、神經過敏等病症。

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證,與人相處善良正直,心地坦蕩,遇事出以公心,凡事想著他人,這樣便無煩憂,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促進人體內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力,促進人們健康長壽。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其道理也在這裏。

精神作用對身體的反作用是很強的。有悖於社會道德準則的人,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憎愛心態,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係統的功能失調,幹擾其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削弱其免疫係統的防禦能力,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患病,或喪生。

據此,我們重申:為了我們的身體,要使道德品行也要健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