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利用一個個不完美成就完美
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並非是擁有別人所不及的天賦。他們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善於把不完美的一切盡可能地利用起來,盡可能地實現圓滿而已。
有一次,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歐利·布爾在巴黎舉行一次音樂會。在飽含深情的演奏過程中,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崩斷了。一般來說,演奏者在這種情況下會停下來,換一把提琴再演奏。如果不巧找不到另外一把適用的小提琴的話,這支曲子也就隻好到此為止了。但是歐利·布爾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天才:他用剩下的另外三根弦演奏完了那支曲子。
這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課,它教我們如何直麵生命中的不足與缺憾:如果小提琴的A弦斷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點,隻不過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但是區別在於,能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不足,拿出勇氣去突破自己,利用剩下的三根琴弦。
在我國北方,農民為了提高棗樹的坐果率,每年七月十五就會用刀把棗樹的樹皮環切割掉一圈,截斷其營養向下運輸的通道。這種方法的學名叫“開甲”,北方方言叫“片樹”。
有人為了觀察棗樹的愈合過程,做了一個試驗。把一棵棗樹切了半圈,另一棵環切一整圈,然後剪了兩條布將傷口包紮起來。
半個月後,觀察者解開紗布觀察刀口,發現在半圈的刀口上,從兩端的下向中間長出了窄窄的兩條皮下組織;而環切的傷口上,新皮已經覆蓋了整個創麵,擠得疙疙瘩瘩、結結實實。
從棗樹的自我愈合情況中,我們難道不能發現大自然對於缺陷的態度嗎?
有一位外科醫生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了一連串奇怪現象:患心瓣堵塞症的患者,心髒奇跡般地增大,好像是努力應付心髒帶來的缺陷;腎病患者若摘去了左腎,那麼他右腎的生命力往往十分強盛。另外,在眼睛、肺等手術中,都是如此。
於是,醫生對此深入研究,並從病理學範圍擴展到心理學方麵。他對一所美術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十分之七視力不好,他又調查了100位擁有財富1000萬以上的人士,結果表明他們百分之七十以上出身貧寒。
這種現象曾讓醫生困惑不解。但在研究貝多芬的過程中,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微妙。貝多芬的聽覺從小就存在問題,20歲開始影響正常生活,28歲已聾得十分厲害了。但他從小就喜歡上音樂,創作力最為輝煌的時期,也是他聽覺慢慢喪失的時候。聽覺全部喪失的時候,他接連寫出了《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第五交響曲》……
同樣的道理,約翰·密爾頓在44歲時失明了,可是16年後,他寫出了不朽的經典巨著《失樂園》。美國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既是盲人又耳朵聾,卻能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感動全世界的文字,讓所有的人都為其生命力和才華而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