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文化在不斷沉澱,觀念在不斷變化。

沉澱下的是富於底蘊的精華,它鋪墊人文的思想,架構處世的思維,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以及鍛造著民族的精神魂魄。

文化是棵樹,根深葉茂。那變化的是枝枝葉葉,如若華蓋,灑下一片濃蔭。不變的是根脈,它緊緊地抓住大地,讓我們在今天仍有一種“恒常不易”的歸屬感。海外遊子尋根,尋的正是浸染血緣的文化之根。

但有一股力量卻常常誘導人們信奉“變化”的觀念,以為變化都是朝著美好方向的,甚至為了變化,不惜以破壞為手段,達到所謂“不破不立”的目的,可是“破”容易而“立”好卻難,結果我們毀壞了很多寶貴的東西,把不該丟失的思想與智慧也否定了,例如為人處世的優良傳統,包括中庸思想中的良、誠信等,被眾多人所摒棄,以致人們心智蒙蔽,落入“捧著金碗當乞丐”的可憐可悲的境地。

中庸思想的喪失,社會道德的滑坡,是好是壞,不言而喻。做人不講原則,辦事沒有尺度,以鄰為壑,這樣的生活環境,你會有安全感嗎?

嗬護的必須嗬護。“樹怕傷根”,文化的優良傳統,其精華部分必須保留、珍愛;“人怕傷心”,當良知普遍缺失之後,文化的沙化,人們的精神將走向荒蕪。這不是危言聳聽,一個民族的衰亡首先衰亡於文化,一個民族的興盛必有它堅韌而優良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內核,毛澤東同誌盛讚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隻有深悟中庸之道的人才有此觀點。正所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關於如何建設社會秩序,如何讓人們和諧相處,這是先賢哲士們殫思竭慮地思考與探索的問題,並湧現了諸多理論,發表了異彩紛呈的觀點與看法,諸子思想在曆史長河中慢慢交流融合,形成了最具理性和包容性的文化譜係。盡管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來的,並通過其弟子及一代代後儒們發展與充實而形成了一個精密的體係,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眾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靈光片羽,驚鴻飛鷺,如過猶不及、剛柔相濟、統籌兼顧、情理均衡、隱惡揚善、物出有兩、事不強成等等,舉不勝舉,這是睿智的交合點,迸發的能量是耀眼千古的。也充分證明了曆代有誌之士在思想上絕非一味排斥異己,而是“致中和”,吸引合理的東西,以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對“中”,即心的最真實的交待。大量的生活現象與經驗體驗,讓一顆顆智慧的大腦在良知的推動下,引發的是對文化的反思,對自身行為的反思——設法把人們引向一個具有合理規則的人際社會。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為人處世上,中庸思想的實用性在曆史上沒有任何思想可以取代,現在同樣如此,你可以批判或否定這種思想,但你逃離不了這種思想浸染的環境。我們常說,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嫌貧愛富,不勢利偏見,這就是“中”;原則不變,公道人心不變,這就是“庸”。對自己來說,做事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庸”。現在人們在物質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離“中庸”漸遠,以致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了,回到“中庸”上來,何嚐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最佳途徑。

曾幾何時,人們把“中庸”視為圭臬,以致太過了,也就不“中庸”了;又曾幾何時,“中庸”被視為影響中國人性格和民族發展的毒草而進行鏟除,肆無忌憚,走入極端,結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正因為不明白“中庸”的高明之處,所以處處責怪它,曲解它,甚至把它妖魔化。什麼是自由?為所欲為是自由嗎?無疑在一定條件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中庸”是給野馬束上韁繩,使其馳騁千裏,不失前程。而野馬無羈,卻無前程。“中庸”是給大道畫上行路的標識,使人們的行動符合交通規則,做到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在共同生存的環境中建立秩序,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相處。過激的行動,過失的方法,不講原則、失去理性的“變化”與不受約束的“自由”,都是有害無益的。

現在,為人處世中不健康的或非理性化的東西很多,讓人們感到生活壓力增大,因為必須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去對付、防範來自於人類自身的衝突與傷害。人們變得浮躁,遊戲規則畸形,潛規則甚囂塵上,什麼事都習慣做過頭、過分,缺少長遠目光與自我約束意識,以致人際關係緊張而“失和”。於是構建“和諧社會”成了有識之士的呼籲、呐喊,成了廣大人民的普遍祈求。而“和諧社會”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體現。我們與其接受種種時髦的理論,囫圇吞棗、不知其味,或者引進理念而使之變種,盲人摸象地瞎說一通,不如重拾我們固有的智慧,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

作者

200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