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21)(3 / 3)

林肯總統也取笑自己,尤其是他自己的外表。有一次他以這樣一則小故事來打開他與別人的溝通:

“有時候我覺自己好像一個醜陋的人,在森林裏漫步時遇見一位老婦。老婦說:“你是我所見過的最醜的一個人。’‘我是身不由己。’這醜人答道。‘不,我不以為然!’老婦說,‘至少你可以待在家裏不出門啊!”

“我小時候長得並不好看,”幽默家兼演員、導演於一身的伍迪·艾倫說,“我是到長大以後才有這副麵孔的。”

6.尋找最恰當的說話時機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有益於理者為之,無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

——《荀子》

荀子所說的“中事”、“中說”,決非折中之事,調和之說。這裏的“中”應解釋為合宜,合乎一定的標準。“中事”、“中說”也即合理之事,合宜之說。

範睢逃離魏國,來到秦國,由於結識王稽見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賢明,屏退身邊的人,單獨與他秘密商談國家大事,首先對他說:“有幸請得先生教導我。”範睢隻唯唯諾諾而已,不說一句話。昭王再請他談話,還是如此,一連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範睢隻憑空大放闕詞。到第五次,才著上邊際。第六次,暢談外事仍不涉及於內事。等到拜他為客卿,采用他的話有幾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就痛陳內事。於是廢除太後,驅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到關外。

範睢之所以這樣,當時秦國,內有太後專橫,外有穰侯的跋扈,再有高陵、華陽、涇陽君的為虎作倀,舊信未毀,新信未立,所以不敢大放其辭,必然逐步漸進,等待時機,避免說話達不到目的,反而自身招禍。再者,就是要能見機行事。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想達到目的,就難上加難了。這一點,韓非子在他的《說難》中,談及了多種原則的建立,可以說是不朽的總結。而每一條,在曆史上都有真材實例,足以證明它的合理性與實用性,並引用了說明:“凡是所說的務本,在於裝飾所說的應慎重,而要滅去他的所恥;他有私急,必須以公義而強橫他。他有意於下,然而不能不已;說話的人要裝飾他的美,而少說他一些不能做的方麵。他有心攀高,實在不能及,說話的人為他舉出過錯,使他看到這方麵的壞處,多使他不能這樣做。有要想慎重智能的,就為他舉出不同事的同類,使話利於我,卻裝著不知,以資助他的智慧。要想保存自己說的話,就必以美名來明示於他,而使他能看到合乎自己私利。想陳述危害的事情,就顯示出對事情的毀謗,也能使他看到合乎自己私利的壞處。稱譽他人與同行的人,規勸他事與同計謀的人,有與同於美玉的人,就必須大肆裝飾他,使他沒有傷害。與同樣失敗的人,就必須以明理勸他,使他不失去信心,使他自己多做努力,就沒有因他的難而感慨他。自勇其斷,就不以他的過失而惱怒他。自智其計,就不以他的失敗而沒有智謀。大意沒有違逆,說話無所抨擊,然後及時以智慧來辯解,這就叫做親近不疑,而能盡自己的所說。”雖然是為遊說人士所立的論述,然而今天對朋友、同事上下級,都是最優良的原則。

總的說來,不外乎是看準對方的目的,投其所好,這樣去做,再加上時機的變化,以及細小方麵的具體事項,就舉不勝舉,言之不盡了。這全靠我們在實踐中去領會,去發展。

如果讚美過去的成就或行為,情況就不同了。讚美這種既成的事實與交情的深淺無關,對方也比較容易接受。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稱讚對方,而是稱讚與對方有關的事情,這種間接奉承在初次見麵時比較有效。

要恰如其分地讚美別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稱讚不得法,反而會遭到排斥。為了讓對方坦然說出心裏話,必須盡早發現對方引以自豪、喜歡被人稱讚的地方,然後對此大加讚美,也就是要讚美對方引為自豪的地方。在尚未確定對方最引以自豪之處前,最好不要胡亂稱讚,以免自討沒趣。

7.棘手之事求有經驗的人幫忙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

有人在處世中摔了跟頭、吃了虧,歎息自己缺少經驗。其實在處世上可以借鑒學習別人的經驗,生活中總有一些處世經驗豐富的人,你可以與他們交朋友,不時地請教,得到他人的指點,這樣你就會少碰壁。曆史上的一些著名軍事家,個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也何嚐不是一個處世的高手,但是他還要招納賢士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如果劉備三不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來,那麼天下就不可能有他的蜀國了。諸葛亮就是劉備身邊一個有經驗的人。

相反,那個昏庸的袁紹,就不善於利用有經驗的人話,田豐主動出謀劃策,他不僅不領情,反而還殺了人家。這樣的人如此對待有經驗的人,不敗才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