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1)(2 / 3)

《易經·係辭篇》中說:“君子知道事理微妙隱秘的變化,知道事理明白顯露的狀況,知道因應處置的態度,應當柔弱,還是剛強。”世人因疏忽而造成的大災禍,其後果令人觸目驚心、驚心動魄!比如由於商店員工工作的不小心——包紮貨物時的不小心,應付顧客時的不小心,而使商店失去的顧客和金錢不知有多少。由於鐵路員工的疏忽,扳道工和機車司機、機械工的不謹慎,使無數乘客喪失了生命。

為了事情能順利地完成,因此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憂後樂,與人同憂,與人同樂,一個人能做到這個地步就不錯了。可是當一個經營者做到這種地步,這樣就不及格了,多少要有先憂後樂的精神。“憂”,不隻是擔心掛念。掛念的解釋應該包括思考、創新和構思。所以“先憂”的意思就是比他人先一步思考、創新和構思。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不能完全做到“先憂”的要求,也至少要有這個念頭。

在工作中,精確與對工作的忠誠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員工做事精確的良好習慣,要遠遠超過他的聰明和專長。為什麼有些人做事總是免不了犯各種錯誤呢?究其原因,或是由於觀察得不仔細,或是由於思想的不縝密,或是因為缺少足夠的理智,或是因為行動的粗劣。工作中絕對的正確和精細,是從事任何職業的重要資本,有了這種資本,自然會受到器重,會得到信任。

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物質社會高度文明,社會生活十分安定,人們不需要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而日日顫顫驚驚了。然而,誰也保證不了在風和日麗的春天,不能響起晴空霹靂。因而,我們時時要有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如果每個人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人人都能謹慎小心地工作,那麼不但生命的喪失、身體的損傷、物質和金錢的損失,可以比現在大大地減少,而且人們的人格與品質,也會有一個極大的提升。

2.居安思危是給自己賣一份保單

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

——《韓非子》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順境時人們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逆境時則垂頭喪氣,自暴自棄。智者對此則有獨特的理解,因為他們認為順境和逆境並不是截然相反的,順境往往來自於逆境時的奮發,逆境則往往來自於順境時的狂傲。所以他們提出,在順境時不要太過得意,而要戰戰兢兢,如臨薄冰;逆境時不要太過灰心,而應埋頭苦幹。隻有這樣,才能使人的一生經常處於順境之中。

在《荀子·宥坐》中有這樣一段話:啊,哪有太滿了而又不傾覆的!子路說:請問對待滿有什麼方法嗎?孔子說:“一個人擁有聰明聖知,要表現出來愚笨;一個人功蓋天下,要注意謙讓;一個人勇敢蓋世,要表現出膽怯;一個人富有天下,要注意謙虛,這就是對待滿的抑損方法。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吃虧時要甘願吃虧,該聰明時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處世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麵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帝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道:“先帝要是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說罷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入宮,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入內都職務的任守忠,是個反複無常的奸邪之人,他秘密探聽到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之間進行離間。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對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隻要寫出來,韓公一定有自己的說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的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去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處世的高境界,大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