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22)(1 / 3)

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先要了解什麼是過。在孔子看來,過有種,第一,說君子在學習方麵要儀態莊重,否則就會缺乏威信,學過的東西難以鞏固。有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哼哼哈哈,嬉皮笑臉,知識隻是在他腦子中稍做停留,如此又怎能談做學問呢?

第二,君子為人處世,最要講究忠誠和信譽。忠於國家,忠於事業,辦事講信譽,不欺不詐。做到了這一點,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否則就是過。

第三,君子處世交友,不要與沒有修養的人交朋友。別人的道德品質、學習修養遠不及你,交他這個朋友又有何益?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不少人都有這方麵的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為人要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難得的是知錯能改。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

可以說,孔子的“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的思想,閃爍著真理的燦爛光輝,反映了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為“我們如何做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鍾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從聞過則善聞善言則拜,到與人為善,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善於吸取別人的優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在《論語·學而》篇裏,孔子曾經說過:“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把別人能夠給自己指出過錯看作一大幸事。可見,孔、孟在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這個問題上也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難的。這裏麵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有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的問題。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來處理人與我之間的關係,莫說與人為善,就是聞過則喜也是絕對做不到的。做得到的,隻有聞過則想,文過飾非而已。

孔子在處理過失和改過的關係方麵,強調改過,他把道德修養過程也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孔子說:“丘有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自己犯有過錯,並認為過錯被別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對有人對過錯采取不承認的態度,“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認為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和月蝕;他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過則勿憚改”的要求,還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孟子把“改過”與“與人為善”聯係起來,他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 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也 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今天我們說,與人為善,是指善意幫助別人。這與孟子所說的意思既密切相關又略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簡單,與人為善就是與別人一起行善,而這種 與人一起行善的基礎是吸取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所以,他是從子路說起。因為子路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這方麵的 模範,他隻要一聽到別人對他說有教益的話,不僅高興,而且還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個大禮。當然,比起子路和夏禹來,大舜的“與人為善”就更高一籌了,不僅高興,不僅下拜,而且還要切實 吸取並付諸行動,這就等於和別人一起行善了。

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過錯,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過錯,要容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過去的錯誤采取諒解的態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經過去的事不要責備了,著重看現在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