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放棄——航海英雄啟示錄02(2 / 3)

對於地圓學說,哥倫布一度深信不疑。他想,中國和印度明明在歐洲的東方,亨利親王卻派船沿非洲海洋南下,的確顯得有些愚蠢,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倒是可以更直接地達到目的。

哥倫布是一個具有獨立思維的人。他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盲目追隨別人的碎片人。任何一種新的學說和觀點進出來以後,總是要受到習慣勢力和習慣思維的置疑。對於這種置疑,我們完全不必盲從,要相信自己的理智推斷,而不是盲目追隨大多數人的觀點。

可是,一想到這種觀點還缺乏實證,他又覺得還缺乏足夠的把握,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給當時意大利佛羅倫薩有名的地理學家巴奧魯?托斯康內裏寫了一封信,請教關於去中國和印度的最短航路。很快,得到了地理學家的回信。信中說:

“根據地圓學說推斷,一直不斷向西航行,一定能夠到達那個出產各種香料和寶石最多的國家,雖然現在我們還缺乏實證……”

如果自己遇到懸而未決的問題,向權威的部門和權威人士請教,的確是一個聰明的辦法。這樣,自己就可以利用他們多年的研究,來做出明智的判斷了。

這封來自地理學家的信,更加堅定了哥倫布西航的決心。

任何時代,做任何事情之前,在我們的前麵不可能都有榜樣和實證。隻要根據理智的推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的計劃是可行的,我們就有必須用自己的行動去實明。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別人證明過了再去做。我們也就失去了做一件嶄新的事業的最好機遇。

接下來,他立即在托斯康內裏的幫助下,著手製訂到東方去的遠航計劃。

有了目標以後,緊接著的當然是製訂行動計劃,隻有計劃才能將目標變成切實的行動,並最終把目標變成現實。

在那個時候,即便是相信地圓說的人,也搞不清地球表麵有多少陸地、多少海洋,至於陸地和海洋是怎樣分布的,更是概念模糊,總以為地球上除了歐洲、亞洲利非洲外,再沒有別的什麼陸地了。這三大洲之外,則是無邊無際的遼闊海洋。就是人們所知道的這些陸地,它們究竟有多大,到底伸展到何方,了解得也不準確。地理學家托斯康內裏就把亞洲大陸從東到西的距離,比實際多算了一倍,得出從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到中國最東端的距離約為地球周長的三分之二。因此,他認為從裏斯本一直向西航行,隻要走地球周長的三分之一的路程,便能到達中國。哥倫布以這個計算為基礎,又參照其他資料,加上自己的見解,對上述數字作了某些修正,最後得出,從加那利群島航行到亞洲東部的日本,是一條最短的航路。航程大約四千五百到五千公裏。現在看來,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許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但我們的結果卻是錯誤的。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那是因為在我們推斷結果時,所使用的數據本身就有問題。過分的臆想,造成最終的錯誤。雖然,許多時候受現有條件的限製,這種推理的錯誤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對於實際計劃和事實之間的偏差,我們必須給自己機會去調整。而不是抱著原來的偏見死死不放。哥倫布之所以至死都堅信他最終到達的就是印度,原因就在於他過分堅持自己並不準確的推斷。雖然推算的思維是正確的,但推算的數據卻是錯誤的。正因為如此,才常常會出現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也現實出現偏差的情況。對於這種偏差,我們有必要高度敏感,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使之與現實相適應。

3.接二連三的挫折

這位注定要名揚四海的未來的大英雄——哥倫布,雖然心懷遠大的抱負,但還缺乏實現抱負的條件。他沒有錢,不能像亨利親王那樣自己建造船隻,招聘水手。除了借助王室的力量,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於是,他不得不讓人把自己的航行計劃呈送給葡萄牙國王,請求支持。

真正有作為的英雄總是因抱負和積極的行動而成功,而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具備所有成功的條件。當然,這也不可能。當條件未成熟時,就需要要借力而為,而不是坐等條件成熟,不然的話,也許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可能就不是哥倫布了。

當你心懷遠大的抱負和積極的心態,懂得如何去尋求外力的幫助,剩下的就是按自己的求助計劃去行動了。

哥倫布這個別出心裁的航行計劃,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熱情和關注。那時,亨利親王雖已去世,但他發起的沿非洲西岸向南的航行的航行計劃,仍在繼續,並且越走越遠,人們正以期待的心情,眺望著遠航的美好結果。

因為人們總是關注看得見的成就,所以,任何一項嶄新的事業,往往都要麵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既有的習慣思維和習慣思維形成的習慣勢力和習慣形勢。對此,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那些可惡的顧問們,基於他們內心的成見,對國王建議說:

“沿非洲海岸南下的航行,已經進行了很久,正在逐步取得進展,將來總有一天能航行到非洲的盡頭,找到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路;哥倫布的航行計劃雖然聽直來很有道理,卻缺乏實證,國王陛下您不要同意哥倫布的冒險計劃。這樣做,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葡萄牙國王感覺顧問們的話很有道理,就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拒絕了哥倫布的要求。

人們的思維定勢造成了形勢的局限,反過來,形勢的局限,又加重的人們的定勢思維。當我們要打破一種定勢的思維時,我們麵臨的阻力是錯綜複雜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需要等到適當的時機再拋出自己的計劃的原因。

對此,哥倫布雖然感到失望,但這位大英雄可不會輕易陷入絕望之中。他抱著遺憾的心情離開了葡萄牙,又心懷期望能在西班牙找到支持。

東方不亮西方亮。並非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思維。一個好的計劃,可能會遭到一些人的置疑,同時,也會得到另一部分人的讚賞和支持。如果我們在尋求幫助時,遇到了拒絕,不妨轉移一下求助的對象。

1485年,哥倫布委托一位公爵把計劃送到了西班牙王宮。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叫斐迪南,王後叫伊薩貝拉。伊薩貝拉王後經這位公爵的介紹,於1486年5月召見了哥倫布,親自聽取他的建議。王後對這個新的遠航計劃倒有幾分讚賞,可是他的顧問們卻一味反對,加之當時正值西班牙和摩爾人打仗,王後便告訴哥倫布,等戰事結束後再來考慮他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