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但凡男人都喜歡溫順的女人,言聽計從,逆來順受,小鳥依人。而這樣的女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常常是愛情的失敗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種女人把男人當成了自己的依靠,她們完全失去了自我,缺乏自信,沒有獨立的人格,把所有的事情都寄托於自己的另一半。這種小鳥依人式的溫順是建立在依賴他人基礎之上的,起初這種依賴性可能會博得男人的好感,讓男人們感覺很有成就感,但時間長了,這種依賴性的附和,就會使男人逐漸厭煩自己,最後避而遠之,而女人也隻能成為任人主宰的可憐蟲。
著名女詩人舒婷在她的詩篇《致橡樹》中寫道:“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寫得多好啊!女人,在男人麵前,就應該有這樣的形象,應該和自己的男人並肩矗立、並肩前行!
現實中,隻有那些不把男人當依靠的女人,才能與之建立堅不可摧的幸福大廈:
一百多年來,美國第16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一直被美國人當作“聖人”而頂禮膜拜。無疑,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瑪麗·托德就是那位被人們視為“聖人”賢內助的偉大女性。生活中,她對丈夫體貼入微,工作中,她助丈夫取得聲譽。
林肯在國會任職期滿時,由於競選失敗,不得不回到家鄉重操舊業,又幹起律師的行當。這時他對政治心灰意冷,心情很不舒暢。更不幸的是,次子愛德華又因病離開人世,更使林肯雪上加霜。從此,他患上了憂鬱症,常常沉默寡言。而瑪麗當時也得了頭疼病,經常心煩意亂,極易發怒。但她竭力克製自己的情緒,盡量用微笑來寬慰丈夫,衝淡他的冷峻,從而使家庭多一些溫暖。同時,她還不斷鼓勵丈夫,激勵他抬起頭來,重返政壇。她認為,這樣既能填補他內心的空虛,又可以使他樹立起奮鬥的目標。為此,她還為丈夫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有一次,林肯外出辦案回來,竟認不出自己的家門了。正猶豫時,瑪麗走了出來,將他領進了家門。原來,瑪麗在他外出期間,利用父親的資助徹底返修了房子,在房子後麵給孩子們擴建了幾間臥室,還特意為丈夫造了間客廳兼書房,使整個樓房具有瑞士別墅的風格。林肯房前屋後裏裏外外看了一番,心中十分高興。在家有了舒適的環境,林肯心情也隨之好了起來。從此,他一邊忙於法律事務,一邊積極準備重返政壇。
當初,林肯與道格拉斯為競選國會議員而展開大辯論時,瑪麗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在丈夫的競選上,她陪著丈夫四處遊說,積極地幫助丈夫整理日記,澄清問題,進行自我形象的設計。大辯論的中心題目是舉國的熱門話題——奴隸製問題,並以林肯的勝利而告終。這使林肯名揚全國,為以後競選總統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林肯當選為總統後,全家遷居華盛頓。途中,人們高聲呼喊著要見見這位美國第一夫人。瑪麗從容地走出車廂,站在丈夫身旁。由於她又胖又矮,而丈夫又瘦又長,林肯幽默地向群眾說:“現在你們看見了,在你們麵前站的是長短相結合的總統。”瑪麗聞聽,忍不住笑向群眾揮手致意。頓時,人們也歡呼起來。
林肯全家住進白宮後,由於前任總統是獨身總統,極不注重白宮的房間布置。所以,瑪麗首先製訂了一個房間修繕計劃,並很快改變了原來破爛不堪的樣子。之後,她又成功地舉行了第一次國宴。由於她舉止老練得體,又具備高雅情趣,總能使各種聚會的格調新穎、別致,因此,她深得人們的讚賞和喜愛。
可見,相愛並不是雙目對視,而是與對方朝著同一個方向看。你如果愛自己的男人,就不要把他當成依靠,而要幫他找出對生命的渴求是什麼,然後與他精心打拚,實現這些理想。
男人不是用來依靠的!作為愛情和婚姻的另一半,作為丈夫,作為人生伴侶,男人是用來愛的!那麼,女人應該怎麼愛自己的男人呢?花他的錢?靠他養著?讓他一個人獨自在外邊打拚?讓他一個人承受家庭生活的壓力?這就是愛嗎?不,真正的愛,不是把男人當成一種依靠,而是和男人一起奮鬥,一起打拚,一起為幸福為前程而戰。
“閨密提醒”
女人應該做男人事業的推動力。如果你隻滿足於有錢花,有家務事可做,有小孩要照顧,甚至連家務和小孩都不照顧,那就太可笑了!無論你將來能否嫁得好,請你記住:你既要能把家務做好,把小孩照顧好,又要能給丈夫一個額外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