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沈愛琴,用熱愛成就出色人生(1 / 2)

沈愛琴,是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經營大師、浙江省突出貢獻企業經營者。

有一次,朱鎔基總理到杭州視察,當聽了省委書記張德江對沈愛琴自強不息的事跡介紹後,朱總理當即握住她的手笑著說:“你是一個寶啊!你的名字應該叫沈愛寶。”朱總理為什麼說她是個寶?沈愛琴解釋說,因為絲綢是傳統產品,傳統產品要走上國際化的道路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而她找到了一條傳統藝術與高科技結合的最適合的路子。傳統產品國際化之後,中國失業的人就少了。如果縫紉機都變成了高科技,就會讓原先失業的人都有活幹。

下麵我們看看沈愛琴是如何成就自己的出色人生的。

沈愛琴從小生活在“天堂”杭州城外的一個普通蠶農家裏,“農家女,背竹筐,拾桑葉,聽蠶聲。”祖上四代都是蠶農的沈愛琴從小就熟悉這首兒歌,對潔白、高貴的絲綢有著無法割舍的感情。她家庭非常貧窮,而且當時社會中國人也處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所以她從小就開始與嚴寒和苦難命運抗爭。她種過田,割過草,農村的貧窮落後、農民的艱辛生活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這樣的經曆和生活使她默默告訴自己:“一定要致富!”

沈愛琴非常努力,18歲那年就入黨了。農村的生活更使她深刻地了解農民,大隊幹部的經曆讓她更具備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勇氣和自信。

1975年,杭州市筧橋鎮領導派沈愛琴去接杭州筧橋綢廠。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那是一個麵臨倒閉的小廠,隻有17台老掉牙的織機,22位剛剛放下鋤頭的工人,4萬元的資金和10多萬元的債務。可是沈愛琴卻非常開心,因為她從小就對絲綢有著非常大的興趣,她喜歡這方麵的工作,她興奮地立即走馬上任:“繭子是我們生產的,城裏人能織綢,為什麼我們不能?”於是她帶著20多名職工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她帶著職工到先進的廠家去學習,拜師學藝;她“招賢納士”,把國營綢廠的退休骨幹和當地有紡織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都請到廠裏來;每天日子過得非常辛苦,她既當廠長又當銷售員,為了介紹和推銷自己的產品,她還和職工背著綢緞,遍訪全國各地,聽取顧客的意見。

1978年,沈愛琴賺到了她的“第一桶金”。那時的綢廠還不會做服裝,做的全是絲綢麵料,大多是被麵。沈愛琴不辭辛苦,經常和職工一起到全國各地出差,做推銷,經常為了節省開支,就住五毛錢一晚的浴室大通鋪。苦心人天不負,沈愛琴自從在當時的北京東安商場設下專櫃之後,她的絲綢產品便一舉成名,當年就賺了6萬元,一筆不小的數字。

20世紀80年代中期,絲綢業一片興旺,產品供不應求。正當人們忙著擴大生產時,沈愛琴卻往廠子裏麵投錢,很多人都說她“頭發長,見識短”。而沈愛琴卻不這樣認為,她認為,我們的絲綢業之所以落後,就是缺乏先進技術!為了搞技改,沈愛琴幾乎將所有的家當都投了進去。沈愛琴還考慮到,絲綢即使再高檔,也仍然是半成品,隻有成為服裝,才是終極。為此,她派人到服裝王國——法國考察,並同一家知名服裝企業達成意向,借用對方的品牌生產服裝。沈愛琴此舉是打入國際市場的“火力偵察”。事後,她懷著“絲綢之府要創出自己名牌”的雄心,開始了自己的行動。“絲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應該有人去延伸它,發掘它”的使命感則讓她踏上了做文化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