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千世界裏,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別人不可能按照你的想法來思考問題,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衝突和矛盾。有的人會在衝突麵前暴躁,甚至失去理智,而懂得包容的人則會頭腦清醒、心平氣和。
平心靜氣,巧避鋒芒,就是讓我們要正視矛盾,認識現實。同時又要對現實持樂觀豁達的態度,這樣做,就可以容納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的觀點,麵對爭執能夠進行自控。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為鏡,開創了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被稱為善於納諫的典範。但是魏征的直諫有時也讓他很難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獵,魏征阻勸說:“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興趣正濃,堅持出遊,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堅決攔住去路。
唐太宗怒氣衝衝地返回宮中,見到皇後長孫氏,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解我心頭之恨!”皇後柔聲問明了緣由,也不說什麼,隻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麵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唐太宗驚奇地問:“何事如此慎重?”皇後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言直,由此可見陛下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轉怒為喜,這才打消了給魏征治罪的念頭,冷靜下來認真地分析了魏征的進諫觀點。
我們要學會包容那些意見跟我們不同的人,這樣,日子就會變得很輕鬆。如果我們一心想讓對方服從我們,不僅不會得到好效果,還會讓我們自己感到痛苦。正如古話所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包容是理解和溝通的橋梁。不懂得包容別人的不同觀點,拒人於千裏之外的人,常常處於孤立和被動的地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我們隻有學會包容,才能廣開言路,博采眾長,運籌帷幄千裏,決策馳騁萬象。對別人的包容,更體現了我們的胸懷和氣度。麵對和別人的分歧,我們要以平靜的心態聽取不同的意見,包容他人不同於自己的意見,容納他人對自己的過錯提出的建議,這樣更是體現了我們一種過人的涵養和境界。渴望別人容納自己的人要學會容納別人,容納是對心靈的善待。學會了容納別人的不同觀點,才能保持一種開朗與豁達的心境,才能夠處亂不驚,臨危不懼。
因此,我們麵對別人的不同意見時,要多方位思考,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思維當中,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要善於聽取別人的不同聲音。對於別人的不同觀點,我們要做到平心靜氣,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頭上。那麼,如何才能平心靜氣呢?
一方麵要用平靜的心情與他人交談。在交流中發生意見分歧,一時難以得到統一時,不必急於要求達成一致意見,讓別人服從自己的想法,要能夠平心靜氣,運用智慧,巧避鋒芒;另一方麵根據別人的意見思考問題,站在別人的立場從多個角度思考,也許就能明白對方的思維模式,就會有新的發現。
在衝突麵前能夠保持心平氣和,能夠容納別人的不同觀點,這樣就可以使自己的人格與情緒得到陶冶,從而使自己的心胸趨向博大,使自己的視野變得更為深遠。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
無論對方的性格如何,我們都要給予尊重,通過交際的藝術,和這些人和諧相處,生活才會變得無限美好。相反,如果因為性格不合而鬧得雞飛狗跳,那還有什麼快樂而言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像地球這棵大樹上的一片葉子,雖然這些葉子的外形比較相似,但是這棵樹的每一片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與其他葉子不同的個性特點。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裏,就必然要同各種性格的人打交道,掌握好這門藝術,可以使你進退自如,如魚得水,掌握不好這門藝術,就可能造成你舉步維艱,眾叛親離。
在團體裏,有多種性格的人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幸運,不要抱怨別人的性格和你大相徑庭,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性格的認,你的生活才會變的豐富多彩,性格的互補又會使你在麵對困難的時候多了幾種選擇,如果單位上千人一麵,脾氣性格都大致相同,那才是一種痛苦呢!
許世友是位傳奇式的將領,他酷愛喝酒,把喝酒作為看人老實不老實、豪爽不豪爽的重要標誌之一。曾經有一段時間,許世友和朋友們喝酒的時候,在桌子中間放個大空碗,叫做滴酒罰一碗。還派了專門的衛兵監視別人是不是偷懶。這樣有些人可就受不來了,於是找周恩來總理告狀。
周恩來聽了,找機會把許世友喊來,說要請他喝酒,許世友一聽眼睛都亮了,到了酒桌前,卻發現隻有周恩來和他兩個人,周恩來寒暄了幾句,提出想和許世友比試一下酒量,許世友覺得勝券在握,首先拿過了一瓶茅台,連幹三杯,周恩來則細水長流,一邊聊天一邊喝酒,許世友喝完了,周恩來的瓶中也沒有了。